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1期 71-75   出版日期:2019-06-03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高职院校农民工“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农民工”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庞大群

体。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 渴望融入城市, 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近两

年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行

动计划》) 《教育部、人社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

》 (以下简称《意见》) , 要求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继续教育

新模式, 以提升农民工及产业工人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 畅通其发展上升通道, 更好地服务“

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1]

在此背景下,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寻求合适的方式, 助力《行动计划》与《意见》的有效实施。随着慕

课、微课、轻课、远程协助、虚拟现实、VR/AR仿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被运用到了产业

的方方面面, 高职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学历教育、技术支持、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创业

指导与支持成了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互联网+继续教育”不仅为广大农民工和产业工人提供了很

好的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平台, 也为高职院校在教育公共服务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1 利用“互联网+继续教育”实现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意义
1.1 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
调研发现, 农民工及产业工人大多有提升个人学历和技能水平意愿, 但现实中往往面临没法学、无处学、

不敢学、不会学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工作时间长、周期性强、流动性大, 没有专门的时

间到学校回炉, 即没法学;所在区域没有与所从事行业相近的学校或培训机构, 即无处学;经济成本和时间

成本较高, 即不敢学;职业发展缺乏规划, 不知道如何提升, 即不会学。

1.2 利用“互联网+继续教育”实现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利用“互联网+继续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 同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

服务从规模化向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成为高职院校实现教育供给

侧改革的利器,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实现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个性化、终身化。“互联网+”技术具有不受时空局限、交互性强、易满足个

性化发展、方便、经济、省时等特点, 因此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学历教育、技术支持、技能培训、

职业资格认证、创业指导与支持等方面, 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局面, 促进职业院校的自身改革,

改变高职教育的供给模式, 对《行动计划》和《意见》的顺利实施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为教育信

息化的推广提供诸多可参考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2) 满足教育公平的社会需求。“互联网+继续教育”可以改变高职教育供给结构, 拓展教育服务对象、

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技术技能型岗位主要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农民工及产业工人正是其中的主力军, 迫

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技能, “互联网+继续教育”能够将职业教育的服务范围拓展到这一广大

群体, 可以满足广大农民工自我提升的迫切需求, 促使教育供给的转型升级, 为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改革

与创新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3) 实现多元教育服务的精准供给。“互联网+继续教育”可以构建虚实融合的新型教育服务业态, 将高

职院校从统一模式的学校供给转变为多元教育服务的精准供给, 实现终身教育、全面教育、按需教育。“

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好的拓展性和适应性, 能够实现职业院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整合, 促使职业院校

有选择地开展“互联网+学历教育”“互联网+技术支持”“互联网+技能培训”“互联网+职业资格认证”

“互联网+创业指导与支持”。这些教育模式将助力“求学圆梦行动”的实施, 帮助农民工实现从业资格

认证和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 构建“三课两化一贯通”的“互联网+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有很多种, 但鉴于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的特点, 互联网教育应用需要轻量化, 即移动端

或PC端应用程序易安装或不安装、程序易使用、交互性强、数据流量低。目前, 高职院校正处于信息化建

设的起步和发展阶段, 注重教学信息化技术及手段的开发应用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搭建, 教学资源共享资

源库、课堂教学录像、在线模拟实操、AR/VR技术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网络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结合农民

工对互联网应用轻量化的需求及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三课两化一贯通”的“互联网

+继续教育”模式。

2.1 构建“三课”集群
“三课”, 即慕课、微课、轻课。一是利用慕课构建专业网络课程群, 实现系统化的学历教育。慕课是大

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群。[2]高职院校可以使用或借鉴慕课平台, 将自身的精品、优质课程 (群) 分享到互

联网上,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库, 编订弹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建立网络课程互动和回应机制 (如在线答

疑、同行评审、小组合作、在线测验) , 为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提供很好的教学平台。针对农民工继续

教育 (尤其是学历教育) 的特点,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行业特色, 在相关企业或行业联盟, 定点、定时

为从事相关行业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在线教育和线上线下交流, 并通过学分互认、学分转换等机制, 帮助

农民工在工作区域变动、从事行业变更的情况下仍能继续相关学历学习, 从而实现其学历和职业能力提升

二是利用微课放大专业知识点, 实现针对性技能提升。微课是具有一定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 共同“营造

”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资源单元。[3]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 (案例片段) , 具有时间短、

内容具体、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授课情景化、成果简单通俗化、反馈及时化、传播多样化等特点, 适合

于在移动端在线观摩和资源下载。微课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工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问题, 使他们在工作之余

利用几分钟的零散时间, 可以按照课程章节顺序断点式学习相关专业课程, 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双

提升。同时, 学员也可以利用主题搜索, 有针对性地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和问题, 通过不断积累

, 实现技能提升。学员甚至也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 利用视频或语音的方式与微课主讲老师即使沟通,

解决工作现场中所遇到的问题, 实现技术攻关。

三是利用“轻课”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实现学习随身化、碎片化、社群化。“轻课”是指利用微信、QQ

等常用平台实现社群化学习, 通过整合优质资源, 打造沉浸式参与的手机学习应用, 实现轻松学习、趣味

学习。在继续教育课程中, 有一部分课程, 比如通识类、语言类、创新创业类等课程, 可以不需要或者很

少需要进行板书、课件或者其他多媒体展示的, 仅通过语音即可完成大部分内容的授课。“轻课”模式的

出现, 为这一类课程的在线授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案。笔者认为, “轻课”模式很好地吻合了农民

工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抱团学习、利用时间碎片学习、轻压力学习、趣味学习的特点。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

利用“轻课”的理念和技术特点, 将APP与微信 (QQ) 结合, 将教学资源通过构建学习社区和微信 (QQ)

班级, 利用定点实时语音授课或者录音授课的方式, 实现类广播式的课程授课。

2.2 打造“两化”平台
“两化”, 即信息化、平台化。“两化”是满足高职院校有效实施慕课、微课、轻课等“互联网+继续教

育”模式的技术保障。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善传统的教学过程和内容, 并将教学资源和过程

以数字化 (如音影、图片、动画、电子文档等) 的形式展示, 是实现“互联网+继续教育”的基础。目前,

高职院校正大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构建精品课程库, 推广教学信息化, 在课程信息化设计、信息化教学、

实训项目信息化、微课等层面开发、制作、积累了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只要通过网络平台

, 按照合理的方式发布和推送, 可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平台化可以使教育规模化, 既可以

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本文所提出的平台化, 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网络平台化。平台化是高职院校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继续教育”的窗口, 便于高职院校将数字化

教学资源借助公共网络平台 (如易网公开课、慕课、APP应用等) 或自身教学网站发布或推送到广大农民

工群体中。网络平台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让广大农民工在求学过程中专注于找好老师、好资源, 使

教与学更加平等、便捷、高效。

二是教育资源平台化。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 能够与行业背景类似的高校、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

构建如职教集团、企业实践基地、企业教学基地等校政企合作平台。这些平台可以将从事某一行业的农民

工聚集在一起, 为他们提供系统全面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互联网+”利用所构

建的平台, 通过慕课、微课、轻课、共享资源库、创客平台、教学实况直播、虚拟现实、VR/AR等先进的

教学技术手段, 丰富“互联网+继续教育”的实施方式。

三是学历与能力认证平台化。学历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是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 要实现

学历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 就需要建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及转换的相关制度, 这是继续教育体系

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 政府部门正积极主张和倡导构建相关的学习成果统一认证的框

架体系, 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一直处于尝试阶段。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于教务管理平台、行业资源

平台、行业 (体系) 内资格认证体系, 与行业内的企业、政府机构等机构建立具有较高公信力、权威性、

规范化的资格认证平台, 同时通过构建学分互换机制实现各种学习成果的统一转换, 搭建不同行业之间的

学历与能力认证平台。

2.3 实现学分“一贯通”
“一贯通”, 即学分贯通。这是一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 是确保继续教育平台化的基础保障

。学分银行可以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统一核算, 为学习者或学习成果携带者提供获取学历教育证书、职业

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新渠道、自学成才的新途径、获得评价和鼓励的新形式。[4]学分贯通结

合“互联网+”技术, 记录学分积点, 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工继续教育时间跨度长、地点变换平凡、工作内

容变化大等因素所导致的学习成果不能互认的问题。

“三课两化一贯通”的“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各个构成模块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以网络平台、教育

资源平台、学历与能力认证平台等平台为基础, 以学分贯通作为学历与能力积累的量化计量, 以多样化的

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通过慕课、微课与轻课等新兴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展继续教育, 可以构建一个闭环、

灵活、多样的“互联网+继续教育”的学习生态系统, 为利用互联网实现农民工专业技术能力与学历的双

提升提供了可能。

?图1“三课两化一贯通”各模块间的关系
图1“三课两化一贯通”各模块间的关系?? 下载原图

3 构建继续教育质保体系
PDCA循环管理体系 (P:Plan计划、D:Do执行、C:Chcek检查、A:Action调节) 是一种过程管理, 在企业管

理中被广泛运用于绩效改进、内部控制、生产工艺安全等方面, 同样也适用于教育教学过程。[5]本文认

为, 通过构建继续教育质保体系 (PDCA循环管理体系) , 可以完善“互联网+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

系。

继续教育, 尤其是“互联网+继续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环节是以互联网为基础,

教学质量的监管与考核的尺度难以把控, 无论是授课计划、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各类信息化

技术运用都需要全程受控。为了确保教学质量, 结合PDCA模式, 构建了继续教育质保体系, 如图2所示。

该图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逐级递升的, 在每个子环节都采用了PDCA循环管理体系———

制定授课计划与目标 (P) 、实施授课与学习 (D) 、教学评估与测试 (C) 、分析诊断问题与改进提高

(A) 四个循环过程。[6]该模式在大的层面上代表了学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教学质量管控体系, 一个学历

周期能够完整循环一圈, 通过循环改进提升学校继续教育质量水平;在小的层面上代表了一个课程体系或

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管控体系, 一个教学周期能够完整循环一圈, 通过循环改进提升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水平。

?图2 继续教育质保体系关系图
图2 继续教育质保体系关系图?? 下载原图

大环套小环的模式能够改善农民工与学校之间教学供需关系, 在满足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需求的同时,

提高学校与相关行业发展的贴合度和办学能力。“互联网+继续教育”与PDCA循环管理体系相结合, 对高

职院校而言, 可以加强继续教育规范化管理、扩大办学规模、促进校企互动、完善学业评价制度、实现教

育供给转型变革, 满足各类人员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促进终身教育。同时, 也可以将高

职院校的教育服务由单个主体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供给的优势互补, 提升高职院校在区域经

济和行业中的地位。[7]对于农民工而言, 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学习过程控制、学习效果自我检测,

通过自我管理、体系监督, 实现自身的学历提升和能力提高。

4 结束语
“三课两化一贯通”的“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学历教育、技术支持、技能培

训、职业资格认证、创业指导与支持等继续教育服务的各个方面, 打破了时间、空间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

约束, 改变了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服务模式, 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 促进高职教育供给的

转型升级, 为高职院校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教育需求是多样化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三课两化一贯通”的“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模式, 借助网络

资源平台和教育教学平台获取诸如行业数据、学习过程数据等大数据, 发现需求、预测趋势, 通过基于大

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 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 实施精准教育和个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