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01期 13-16   出版日期:2017-03-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马克思平等观视角下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0 引言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平等是人类古往今来追求的价值理想, 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利益关系发生着深刻调整, 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1 马克思平等观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扬弃了旧平等观的种种缺陷, 第一次把平等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加以考察,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创立了科学的平等观。系统研究马克思平等思想, 对于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1.1 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平等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其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平等的具体内涵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 没有不受历史条件约束的平等观, 也没有永恒的平等观。在原始社会, 自然条件恶劣, 生产力低下, 人类难以独自生存, 所以人们组成氏族, 共同生活, 共同劳作, 所有的物质资料都是公有的, 采用平均分配的分配方式。在奴隶社会, 平等只限于城邦内的男性公民, 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在封建社会, 平等观念与宗教联系在一起, 肯定专制和世袭制度, 崇尚神权。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有了飞跃性发展, 物质资料大大丰富, 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平等地进行物质交换, 这些都促使着人们对平等的追求。然而, 这种平等只存在于商品的流通领域, 一离开这一领域, 人与人表面上的平等就消失了。资本家仍像过去的地主一样, 剥削压迫无产阶级, 无偿占有剩余价值。1.2 平等实现程度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任何一种平等的性质和状态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力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 是人们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性历史前提。因而, 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空谈平等。牺牲生产力的发展, 盲目追求平等是不可取的。集体贫穷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 同时也不可能持久, 人们不会满足贫穷的现状, 更会因为争夺本身就少的物质资料, 而引起社会动荡。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 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 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所以, 要实现平等, 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3 无产阶级平等的要求就是消灭阶级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平等, 不是要实现各阶级的平等, 因为只要存在阶级就会造成不平等, 实现平等就只能成为谬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 实质内容就是消灭私有制、阶级、剥削等不合理制度。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剩余产品出现, 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 阶级也就孕育而生了。要消灭阶级, 就要消灭与之伴生的私有制。要实现平等, 就要扬弃异化, 使人回归本质。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 表现在理论上是异化的扬弃, 体现在现实当中, 就是阶级的消灭。实现平等是与消灭私有制、阶级、异化等剥削制度一致的, 这也是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首要现实途径。这些使命只能由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来完成。在革命过程中, 打破陈旧腐朽的国家机器, 推翻不平等制度,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 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 改变过去种种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 让人们尽可能地感受到平等。当然,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需等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社会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3]2 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现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和政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然而因为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制度仍不完善等原因, 平等的实践遭遇了种种困境。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个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四个方面。第一, 个人收入差距扩大。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财富被少数人占有。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然而因为每个人的劳动能力、劳动素质不同及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等原因, 个人收入状况出现差别。国际上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 具体是指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越低就代表着居民收入分配越平均, 数值越高就说明居民收入分配越不平均。中国的基尼系数多年处于世界前列, 基本都在0.4-0.5之间, 超过了国际上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 2015年基尼系数是0.462, 这些都表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第二,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 我国各行业总产值和工资水平都在迅速增长, 但行业间的收入增长水平却各不相同, 行业行政垄断所导致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 我国电力、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其他一般行业的3倍左右, 如果再加上各种福利补贴和工资外收入, 那么这些行业职工实际收入几乎是其他行业职工实际收入的5-10倍。比如, 在2015年我国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 年平均工资为114 777元, 工资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 年平均工资为31 947元, 两者之间的比值为3.59: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这种差距一般是1.5-2倍, 我国20世纪80年代行业收入比在1.3-1.7之间, 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 我国当前行业收入差距都是很大的。第三,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20世纪50年代, 我国为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实施了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农村为国家整体的发展牺牲了很多。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脚步明显滞缓, 城乡差距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情况数据,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195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422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73:1。这个数字虽然较前些年有回落, 但是仍然超过了国际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常比值, 我国在这方面仍属于世界上较为严重的国家。而且, 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种种福利和补贴, 比如住房补贴、养老保险和公费医疗等, 这些也加剧了农民的不平等感。第四,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 这既有历史、地理等客观因素, 也有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原因。国家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城市, 使这些地区凭借地理和政策优势, 吸收大量外资, 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劳动力、技术, 发达的地区就会更发达, 而落后地区会更落后。虽然, 近年来国家已经重视西部的发展, 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但是多年造成的这种差距很难一时得到扭转, 东西差距仍十分明显。2015年,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27 109元, 其中最高的上海为52 962元;中部地区为26 230元, 最高的湖南为28 838元;西部地区为19 604元, 最高的内蒙古为30 594元。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甘肃的2.23倍。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4 785元, 最高的上海为23 205元;中部地区为10 940, 最高的湖北为11 844元;西部地区为5 321元, 最高的内蒙古为10 776元。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甘肃的3.35倍。由此可见, 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已有两极分化的趋向。社会财富分配的巨大差距会引发各种显性的和潜在的冲突, 势必会对社会主流价值构成挑战, 影响社会稳定, 削弱社会凝聚力。所以, 必须严肃对待由贫富差距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3 马克思平等观对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价值探析3.1 马克思平等观的理论指导意义首先, 马克思平等观为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平等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被历史证明了的、超越过去一切平等观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过去指导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使中国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基础—自由, 在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同样不能缺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平等观的理论价值, 符合我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贴合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只有在马克思平等思想指导下, 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才能更有效地建设我国的道德体系, 促进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其次, 马克思平等观为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平等观指明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到那时, 三大劳动的差别消失, 劳动成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方式,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当今人们正在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 这与马克思平等观的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所以, 在当今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平等, 重要的是保障人的各项权利, 促进机会平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样才能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最后, 马克思平等观为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指明了道路。根据马克思平等观, 平等反映一定经济结构的利益关系, 平等的实现程度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一致的, 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 人们不再为了物质资料相互争夺的时候, 平等才能真正实现。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虽然大幅提高, 但依然未达到人们能按需分配的程度。所以, 实现平等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需要变革不合理的、妨碍平等实现的各种生产关系, 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3.2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正平等的现实路径首先, 大力发展生产力。平等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密不可分。中国要缩小贫富差距, 就必须通过大力提高生产效率, 不断发展生产力, 积累社会财富。其次, 健全完善市场化机制。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化机制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导方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 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国家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其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一种重要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是建立一个机会均等、良性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然而, 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 还存在垄断和特权现象, 严重扭曲了市场环境, 使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措施产生异化现象, 甚至加剧了不平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最后,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是保障平等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要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就业机会, 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完善工资制度改革, 完善企事业、机关单位工资制度和增长机制。二要完善再分配机制,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优化税收结构, 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型企业的税收负担, 形成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全民医保体系, 加强对贫困者的救助, 发展慈善事业, 为低收入人群平等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创造条件。4 结束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也是不可避免的。当前, 国家正积极推进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公正平等的各项措施, 且已有初步成效, 贫困人口收入逐年增长,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社会不断进步。经过多方努力, 相信未来社会贫富差距也会逐步缩小,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