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02期 7-11   出版日期:2018-06-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通州湾打造江苏沿海湾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对策探讨


 0 引言
目前, 湾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在世界范围内也已经形成了以纽约、旧金山、东京为代表的湾区经济模式。2017年7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 湾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 学界又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长三角地区, 提出了由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组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 并先后设立了“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出台了《浙沪合作示范区实施方案》。长三角北翼湾区地区提出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 且局限于本省行政区划内部, 对外辐射影响力有限, 围绕湾区经济则迟迟未有大的呼应和举措。未来, 要构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大湾区经济, 仅仅依靠南翼的杭州湾还远远不够, 急需北翼湾区地区发力支持。通州湾示范区地处长三角北翼湾区门户, 江苏沿海地区南端, 是上海北向辐射通道的“桥头堡”, 是江苏沿海开发、推进陆海统筹和江海联动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和先导区。通州湾示范区于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5月确定了作为“长江经济带北翼桥头堡、江海联动现代物流集聚区、江海产业联动发展先导区、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的发展定位。日前, 《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明确定位通州湾示范区为“临港产业城”。在上海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培育和非核心功能疏解的契机中, 通州湾示范区打造江苏沿海湾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推进临港产业城建设, 将有利于实现通州湾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改变长三角大湾区“南强北弱”的区域格局, 有利于呼应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战略要求。
1 通州湾示范区发展现状
通州湾示范区北距连云港港区约280海里, 南距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30海里, 东面向韩国、日本, 是苏中、苏北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是长江经济带的东部起点,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它区位优势独特, 建港条件优越, 交通便捷, 生态环境优良, 拥有450平方公里可开发陆域和150公里深水岸线。
1.1 投资增速较快
通州湾示范区自2012年1月成立以来, 经过4年多的“深耕细作”,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5.15亿元, 发展为2015年的32.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亿元, 其中高新产业总产值2.5亿元, 新兴产业总产值1亿元。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65亿元, 其中工业总投资21亿元, 服务业总投资43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32%和46%。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通州湾示范区2012—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下载原表
表1 通州湾示范区2012—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资料来源:《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2011—2016年发展公报》
1.2 建设框架初具规模
通州湾示范区100 km2的海港新城已全面拉开框架, 重大项目相继落户。2013年至今, 共招引上海方面的项目80余个, 总投资超150亿元。尤其是2016年以来, 300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63个, 总投资77亿元, 其中制造业88个, 亿元以上项目20个, 在谈储备大项目12个。道达重工、中南高科、华电综合能源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 科教城、风电制造产业区、高端纺织产业集聚区、文化艺术中心等特色功能板块初具规模, 腰沙区域30多公里入海航道已建成, 2个5万吨级起步码头主体工程竣工, 20万吨级深水海港工程有序推进。
1.3“4+2”产业格局初显
目前, 通州湾示范区已经基本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现代国际物流、旅游休闲及钢铁、石化的“4+2”产业格局, 如表2所示。产业发展门类丰富, 具体包括:新能源装备产业共9个项目, 道达海上风电装备等3个项目投产运营;新材料产业共11个项目, 1个运营投产, 7个开发建设中;现代物流产业共6个项目, 3个项目投产运营;旅游休闲产业共7个项目, 3个项目开发建设中;石化产业共2个项目正在洽谈中。同时, 通州湾示范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区、风电制造产业区、健康文化产业区、产业创业集聚区、高端纺织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集聚区、海湾国际休闲区、生态旅游集聚区等功能板块, 推进自身产业特色化发展。
表2 通州湾示范区产业重点项目数量统计表/个 下载原表
表2 通州湾示范区产业重点项目数量统计表/个
资料来源:《通州湾示范区“4+2”产业重点项目表》
1.4 面临的困境
通州湾示范区由于起步较晚, 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与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定位还不相符, 难以发挥区域引领的效应。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偏小。2015年底, 通州湾示范区GDP产值仅为32.14亿元, 相当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区的1/6, 嘉兴开发区的1/5, 海宁开发区的1/2, 与临沪地区主要开发区存在较大差距, 具体如表3所示。二是缺乏龙头大项目。目前, 通州湾示范区仅有道达海上风电装备、凌云幕墙铝型材加工等少数大项目投产运行,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力量薄弱, 缺少强有力的产业集群。三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目前, 通州湾示范区还没有一条与上海直接连通的快速通道, 与沪陕高速、兴东机场和南通城区间联系不便, 铁路集疏运体系几乎空白, 江海联运航道联系不畅, 与上海港还未开通港口航线, 处于区域交通的神经末梢。
表3 2015年通州湾与临沪地区主要开发区GDP产值一览表 下载原表
表3 2015年通州湾与临沪地区主要开发区GDP产值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国开发区统计年鉴》
2 临沪地区案例借鉴
20世纪末, 上海临沪地区的相关城市纷纷提出接轨中心城市上海, 并提出“谁先接轨上海, 谁就拥有发展先机”的观点。[1]其中, 苏州和嘉兴地区的接轨工作成效显著。
2.1 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利用上海的区域级基础设施 (虹桥机场) , 转移制造业、商务、商贸和物流等产业。昆山在“要发展靠上海”理念的指引下, 紧靠上海行政边界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 利用上海科技创新溢出之机, 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错位上海总部经济, 做好上海的“金融后台”。[2]太仓近年来提出由“接轨上海”转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上海”的理念。一是主动承接沪上生物技术、新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重大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汽车制造等项目的转移。二是开展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建设, 精密机械等先进制造业与上海汽车产业协同发展, 结对上海高校、携手“产学研”合作之路, 吸引上海高层次人才携带科技成果来太仓创新创业。三是以太仓港、洋山港合作为载体, 形成“港口码头、临江工业、现代物流、新港城”四位一体格局, 通过“太仓快航”和“沪太通关一体化”实现江海联运, 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干线港, 加快融入国际航运中心。四是强化对沪城市规划对接, 发展面向上海的休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 构建宜居、宜游、宜食、宜行、宜业的上海后花园。
2.2 嘉兴
嘉兴在“上海金南翼”的理念引导下, 加快推进与上海综合交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与融合, 全面推进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平台、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互通互融, 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其所用。[3]一是针对上海加大招商力度, 确定重点引进领域, 重点引进对象, 重点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时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动两地产业园区间战略合作, 与上海重点园区合作建设嘉兴分区, 加强高端要素引进力度, 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库, 推进成果转化和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 建设长三角 (沪嘉) 产业协同创新区, 出台了《上海市与嘉兴市合作发展方案 (2016—2020) 》。二是实现铁路、航空领域合作。嘉兴港与上海港集团合作, 扩大离运港退税试点范围等政策延伸到嘉兴港, 实现飞地保税物流合作, 加强保税物流配套功能。三是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对接行动, 积极引进上海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机构, 如异地就医“一卡通”、与上海公积金中心对接交流, 稳步推进公共交通领域互通使用和个人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业务, 提升嘉兴养老地产对上海公积金缴存职工的吸引力等。此外, 嘉善作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和“桥头堡”, 立足接轨上海“东大门”的区位优势, 强化全天候在沪招商, 与上海自贸区、张江高新区、金桥开发区、康桥开发区、长宁开发区等政府园区平台建立合作关系, 引进大项目, 承接上海高端产业外溢, 依托大科技, 成就大转型。海宁建立了以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为主, 海宁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海宁分区跨区域互动的“三位一体”的招商格局, 形成以皮革、经编、家纺为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太阳能利用、现代服务业等为新兴产业的格局。南湖区的金融创新示范区和秀洲区的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等, 都在产业接轨上海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通州湾示范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3.1 创新发展新理念
通州湾示范区作为南通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北大门, 自身要牢固树立“主动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甘当配角、错位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明确上海的实际发展需求。应当主动出击, 以上海的整体发展和实际利益诉求为核心, 找准某一个点或某一个产业进行接轨。其次要找准接轨上海的突破口。只有了解上海发展的需求, 认清通州湾示范区的优势, 才能实现通州湾示范区和上海的精准对接。
3.2 紧扣六大突破口
第一, 围绕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中的非核心功能疏解, 尤其是繁荣创新之城中的产业创新驱动, 以及健康生态之城中的生态休闲, 来实现与上海城市功能的接轨。[4]第二, 围绕航运、金融、科技创新这三个功能, 利用区位、港口和丰厚的后备开发用地资源, 通过长三角北翼组合港口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创建和大数据信息云端管理来实现与上海的接轨。第三, 围绕上海空间地域狭小, 土地资源匮乏, 产业、人口、基础设施高度集聚的困境, 发挥自身土地资源和腹地空间优势, 实现与上海产业和区域基础设施的接轨, 有效解决上海的人口疏解转移问题。第四, 围绕上海“1+6”大都市圈区域格局构建的契机, 在临沪地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区域重要交通大通道构建等方面, 实现与上海的接轨。第五, 围绕上海构建90分钟都市圈的机遇, 在上海中心城市功能的圈层梯度分布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机会, 在产业疏解分工、交通通道构建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等方面, 实现与上海的接轨。第六, 围绕上海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 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长江口近海湿地及各类生物栖息地保护, 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等方面, 实现与上海的接轨。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枢纽地
一是加快30万吨级深水大港建设。通州湾示范区的腰沙—冷家沙海域滩槽格局长期稳定, 具备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深水码头泊位群的条件。通州湾示范区要利用这样的优势资源, 加快论证通州湾港口建设规划, 推进15万吨级进港航道和三夹沙—腰沙30万吨集装箱深水大港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江海联运工程。提升内河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 打通通州湾示范区与主要内河水系、沿江港区的水上通道, 开辟内河干线航道和集装箱航线网络, 构建长江入海口北岸新通道, 大力推进公路、铁路、水运等多式联运, 全面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 构建江海直达与联运服务中心。三是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在公路方面, 加快通州湾示范区与海启高速、沪陕高速、崇海通道间疏港联络线建设, 推进与兴东机场、南通城区间快速通道建设;在铁路方面, 加速通州湾示范区与海洋铁路、宁启铁路二期的疏港铁路专线建设, 预留至北沿江高铁、崇启大桥、南通高铁西站的轻轨线路;积极构筑连接上海的过江大通道, 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 融入上海1小时交通经济圈。
4.2 创立沿海临港特色产业基地
一是引进龙头大项目。通州湾示范区可以发挥土地资源和腹地空间优势, 借助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外溢的契机, 吸引上海石化、宝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的龙头项目落户通州湾示范区。二是培育临港特色产业。以上海的利益需求为核心, 承接好上海战略性产业的梯度转移, 找准某一个点或某一个产业链进行精准对接;依托通州湾示范区的大空间, 有效承载上海和南通沿江地区的精品钢材、临港装备和化工企业的有序转移, 打造江苏沿海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同时, 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临港型产业,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创立我国沿海临港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实现生态绿色发展。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生态标尺遴选发展要素, 高起点制定绿色发展负面清单制度, 严格控制高污染、难治理产业, 强化生态环境硬约束, 实施综合环境提升整治工程, 实现临港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4.3 打造现代化宜居宜业新港城
一是积极培育区域新功能。抢抓上海全球城市非核心功能外溢的机遇,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和生态休闲等高附加值产业, 促进上海非核心功能和就业岗位的疏解, 实现与上海的功能互补。[5]二是提升整体环境魅力。一方面加快生活配套服务功能, 做好相关市政配套建设, 完善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功能布局规划, 吸引更多的人口集聚通州湾示范区居住创业。另一方面, 实施积极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 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推进社保、个人住房公积金等市民服务一体化, 提升区域整体活力和魅力。
4.4 构建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省市级协同机制。建议由江苏省政府或省发改委牵头, 与上海市政府、国资委进行多方协商, 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和上海方面的支持。以沪苏两省市和南通市领导为主要成员, 创建通州湾示范区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 并建立区域间高层领导人不定期会晤机制、牵头部门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顶层规划设计, 建议尽快出台《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接轨上海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 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及未来几年接轨上海的工作内容和项目。二是加快“飞地”合作园区建设。建议由上海企业提供技术和资源, 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合作, 通州湾示范区提供土地空间和成本, 与上海重点园区和大型企业共建“飞地”合作示范园区。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同签订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共建沪苏产业合作示范区, 与上海漕河泾经济开发区共建通州湾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园。三是加强港口间合作联盟。加快推进通州湾示范区港口保税中心和保税港区申报, 深化与上港集团等上海重点国有企业的合作, 探索建立通州湾自由贸易港区。按照上海大都市北翼组合强港进行定位, 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在功能设定上与上海港协同分工、错位发展, 并与沿江沿海各港口建立合作联盟体制, 实现互利共赢。
5 结束语
通州湾示范区作为长三角北翼湾区的门户要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机遇, 对标国家级新区发展定位, 树立“主动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甘当配角、错位发展”的新理念, 努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门户、新兴临港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城, 实现港产城“三港联动”发展, 积极打造长三角湾区经济标杆, 培育江苏沿海湾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积极融入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群, 辐射和带动苏北沿海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绍樑.上海市与周边地区城市空间整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4) :16-21.
[2]陈晨.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空间发展与引导[D].上海:同济大学, 2010.
[3]陈晨, 赵民.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 2010, (12) :42-50.
[4]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研究[J].科学发展, 2016, (11) :38-42.
[5]王春雷.基于江苏沿海开发的南通接轨上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