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3期 69-72   出版日期:2019-09-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高职产教共享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国务院颁布的《

关于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确定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肯定

了产教融合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意义。

[2]产教融合是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由于产教融合涉及的参与主体多,涵盖面广,简单的

双向互动关系并不能充分地解释多主体间的相互联系。本文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将产教融合的诸多参与要素

纳入一个开放复合的动态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以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1 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1.1 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也称为生态体系,是由英国学者坦斯利提出的生态学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内,自然界

中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因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形成的

统一整体。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就是比拟生态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由产业和高校共同形成的服务于产业经济和

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体系。该体系以协调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包容性

地纳入更广泛的主体和资源,形成产教深度互助合作的、系统的、可持续的育人体系。

1.2 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特征
(1)开放共享。开放共享是产教共享生态系统赖以维系的基础[3],包括开放和共享两个方面。前者体现为各

参与要素间的互相接纳以及整体系统的动态均衡。后者主要包括资源和信息的双重共享。资源共享是指一

定区域范围内的物化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共享,包括系统内部各类要素资源在任意主体间的流动、使用与分享

,以此增强各利益主体间的关联性,也有益于规模效益的生成。信息共享是指来自于多主体渠道的政策、教

育、产业、市场等各类信息的交汇融通,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运行机制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以此提

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采集成本。

(2)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产教共享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不同领域各参与主体间、生态系统

内各类要素间相互渗透的内嵌式发展格局,其本质是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深度合作。从表现形式上看,产教融

合集中体现为不同行业、组织、机构以多种模式、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主要包括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

业、教学与生产的渗透融合,其实质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整升级,反映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主

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体产业链攀升过程中的合作与共建。

(3)多维链接。多维链接是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主体与主体间,主体与要素间,主体、要素与环境

间的密切关联是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外在表现。依托系统搭建的共享平台,各主体与各要素充分发挥自身优

势,谋求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共同发展。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链接分为宏观和微观

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链接表现为政府、产业(行业)、企业、学校、中介机构等利益主体的密切联系、共

生共存;微观层面的链接表现为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参与主体的协同配合、共育人才。

2 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
2.1 政府
在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政府扮演着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的重要角色。诸多参与者需要共同遵循一系

列制度,以确保系统协调有序运行。政府可以凭借其行政职能优势,在协调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中介

组织与企业、院校的协作关系,人力与物质资源配置关系等方面参与规划和管理。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

,各级政府可以制定促进校、企、中介组织合作发展的规章制度,对各方关系的协调协作进行顶层设计管理,

构建秩序和谐、运行稳定、管理科学的高职院校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地方管理部门应利用其资源优势,推出

一系列引领性的产教融合项目,推动参与主体合作的深化,也可以整合先进企业、示范院校、产业园区、中

小企业共同参与,吸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资源进入项目,将各主体间的自由合作纳入政府管理,帮助

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形成体系化运作机制,保持系统的有序迭代更新。

2.2 企业
企业是构建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企业的主体作用在“产—学—

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升级中不断被强化。特别是《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把企

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把发挥企业的作用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中,企业可以通

过参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锻炼机会等多种方式与学校展开合作,引导学

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坐标加以调整,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在解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而保持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良性运行。

2.3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育人主导者,是整个系统的人才培养基地。从“产教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

开始,高职院校就一直是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者,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共同办学,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共建实训基地、设置订单班、科技研发合作等

形式。通过双方合作,学校一方面调整了教学模式,将教学项目对接工作岗位、将教学内容对接技能要求,满

足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双重要求,另一方面改变了办学模式,引入包括企业文化、岗位操作规范

、企业实训要求等企业元素,按照企业的用工标准培养人才。正是因为有了高效的人才输出,产教共享生态

系统才有了持续运行的动力和保障。

2.4 中介组织
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中的中介组织主要是指介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机构或组织,如行业协会或社会第三方机构

等社会组织。在“产教融合”的初级阶段,中介组织并没有作为一个参与主体出现在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中,

其作用也没有被发掘或重视。《意见》首次明确了产教融合的制度框架,强调要搭建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

四位一体”架构,对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在构建协同体系中的作用给予了特别重视。《意见》提出要发展产

教融合中介组织和服务性企业,促进校企紧密联结,并提出“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

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中介组织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与其专业特色相匹

配的企业实训项目,搭建起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促成两者的合作共建。

3 高职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构建
3.1 政府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
政府是“产教共享”理念的提出者,也是“产教共享”育人模式的最终受益者。“产教共享”形成的良好人

才供给渠道可以为企业和市场提供适宜的人力资源,并形成有效的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加速发展。因此,政

府应该积极参与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构建,为学校、企业、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搭建平台,帮助各主体充分

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产出收益的最大化[4]。

(1)理顺产教融合的法律关系。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支持产教融合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修订现有法律条

文中不利于开展产教融合的内容条目,增加支持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建构的法规内容。以立法形式明确产教融

合中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定位产教融合的跨界性,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产教融合的社会属性。

(2)完善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当在政策层面对产教融合给予支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

给予政策优惠和政策扶持,创建有利于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建构的政策环境。

(3)搭建产教资源共享平台。地方政府应利用政府资源的便利性,紧密联系学校、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等

产教融合主体,为其搭建信息沟通、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平台,创新组建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等多种合作形

式,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和职业培训等活动,实现人、财、物、技术、项目、服务等方面的立体化

共享。

3.2 企业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
在产教共享生态系统中,企业的获益在于从系统输送的人才供给中实现企业现有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新技术的

研发,通过提升生产力提高企业产出和经济效益。以此为出发点,企业应该强化自身在产教共享生态系统构

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与系统内其它主体加强合作,完善整体系统建设。

(1)提高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企业要摒弃“教育是学校的事,生产是企业的事”的旧观念。企业的发展

需要技术与人才的支撑,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科技的技术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延续生产力

的要求。按照企业的要求输出“能干、会干”的技术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关系企业发展的未来。

(2)树立“兴教兴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外溢效应可以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必然获益其中。一个有社会

责任感的企业应当积极主动承担起兴教育人的主体责任,在经济利益之外更好地回馈社会、服务大众。

(3)创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企业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技术价值的最终场所。为了进一步推进技术升级,企业

可以单独设立与学校协作的部门或机构,如创新基地或联合研发中心等,配套校企合作机制,从资金和制度方

面加强与学校的技术合作,以鼓励和支持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构建,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3.3 高职院校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
职业院校是构建产教共享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学校是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基地,对产教共享生态系

统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能否向系统内输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校

与企业的协同配合。企业是人才供给质量的评价者,学校输出的人才是否合格,应该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予

以评价评定。为此,学校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将自身的人才供给建立在企业的人才需

求基础上,实现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1)建立产教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应当依据产业发展方向整合已有专业或专业群,创建紧密

对接行业技术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设置符合行业发展和技术升级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区域行业

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其次,学校应当依托特色专业(群)或重点专业(群),与优势企业特别是先进的国有大型

企业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聘请行业领域优秀的专业人才共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双师

技能型”教师团队。最后,学校应当依据专业(群)优势,针对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提供技术攻关、产品研发

、员工培训等个性化服务,增强产教共享生态系统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的执行能力。

(2)调整人才考核评价标准,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企业协同育人意味着要构建校企双主体评价体系。学生是

协同育人教育体系的联合产品,教学效果包括对知识体系的考核和对实践操作的检测。学校应当依据企业岗

位的工序流程设计考核项目,依据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设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企业规范设定

考核标准。或是将部分考核权分配给企业,形成校企双方协同培养、共同鉴定的评价体系。

3.4 行业中介主导的产教共享生态系统
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建构离不开行业中介组织的参与。行业中介组织所掌握的行业信息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功能有助于解决系统构建中学校与企业间存在的结构性障碍和技术性障碍,即帮助两大主体解决主体文化差

异和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的问题[5],以此提高产教共享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

(1)发布行业信息,搭建校企桥梁。行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可以利用与行业内企业密切联系的渠道资源,对

企业的人才、技术、知识等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向职业院校提供人才需求报告,说明行业就业状况,引导学

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正人才供需偏差。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汇总学校与企业资源,为有

相同需求的学校和企业搭建桥梁,以降低双方为寻求合作伙伴而付出的成本费用。

(2)制定行业规范和评价标准。行业协会要结合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制定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规范在企业的

执行,引导学校的人才考核标准向岗位标准的方向调整,以岗位要求重塑课程评价体系,注重业务技能和职业

素养的提升。同时,行业组织可以利用掌握的行业内专业资源,组织由企业、学校、协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

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开展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和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种产教共享生态系统模式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

。每种模式仅在于各自相关主体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并非突出某一主体的绝对地位。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强调

系统的整体统一,政府、企业、学校、中介机构相互配合,协同合作是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4 结束语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是推动社会资源

优化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从现实情况看,产教共享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克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

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产教共享生态系统参与主体的自身优势及功能,构建由不同主体主导的产教

共享生态系统,能够突破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瓶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

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企业、高校和行业中介各主体间还需要加强沟通,形成产教共享生态系

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