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2期 75-80   出版日期:2019-06-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活状况跟踪调查及其思考


近几年, 高校毕业生人数几乎每年都刷出新高, 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人后, 2018年全国高校

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820万人, “就业”“就业难”是当下绕不开的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入,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他们能否充分、高质量地就业,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更关系到大学生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如何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就业竞争力都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主要来自于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合作。调查一般分为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5~6月份 (毕业生离校前) , 主要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 包括对母校的总

体评价、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第二阶段为9~10月份 (毕业三个月后) , 主要

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包括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适配性、就业薪酬等情况。但相比而言, 对离校几

年后的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活状况却很少进行持续的追踪研究。笔者认为, 大学毕业生在从业几年后的职业

发展方向、职业生涯中的业绩、职业的满意度更能反映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投入成效。基于此,

本研究针对毕业六年后的2012届毕业生展开随机抽样调查, 样本对象就业情况相对稳定, 获得的就业信息

数据相对客观、准确。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由某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牵头, 各院 (包括党支部书记、就业工作专职负责人

、2012届辅导员) 采用电话联系的方式对其2012届毕业生展开的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 样本率

大于10%。此次调查共抽样本712人, 其中电话联系上661人, 因为病故、学生出国、无法联系等缺失51人。

其中, 男生336人, 占比50.8%;女生325人, 占比49.2%。文科146人, 占比22.1%;理科173人, 占比26.2%;工

科244人, 占比36.9;医科98, 占比14.8%。政治面貌:群众3人, 占比0.5%;共青团员503人, 占比76.1%;中共

(预备) 党员155人, 占比23.4%。目前学历分布:本科504人, 占比76.2%, 研究生142人, 占比21.5%;研究生

在读9人, 占比1.4%;博士5人, 占比0.8%;博士在读1人, 占比0.2%。

2 调查对象职业状况
2.1 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工作单位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职业期待、职业发展方向

的确立。[2]为此, 我们对调查的661名毕业生目前工作单位性质和初次就业的单位性质进行了分析, 如表1

所示。

表1 学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下载原表

 表1 学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毕业生进入职场以后,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更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 可能会适时调整自己

的职业路径。从毕业生目前所在单位性质来看, 其他企业占绝大部分, 高达48.9% (初次为58.2%) , 说明

民营企业仍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中初、高等教育, 事业单位比例明显上升, 由原来的15.7%上升

到38.5%, 事业单位相对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也好, 普遍受到毕业生青睐。此外, 自主创业人数也由原来的

0.2%上升到2.0%, 说明毕业生在毕业后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反而有所提高。

2.2 年薪酬情况分析 (以2017年度为例)
以2017全年各类总收入作为考评指标, 为便于统计, 访谈中将毕业生年薪酬水平划分为“5万元以下”“5

万元~7万元”“7万元~10万元”“10万元以上”四段范围。调查发现, 随着工作年份的增加, 六年后,

毕业生主要年薪酬主要集中在7万元~10万元, 占比37.5%, 其次是10万元以上, 占比32.4%, 处于5万元~7

万元收入的占比21.3%, 低于5万元以下的仅占7.4%。

2.3 工作满意度分析
在抽样到的毕业生中, 对于“你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如何”问题的回答, 选择“满意”占比85.9%, “一般

”占比9.2%, “不满意”占比3.5%。可见, 工作六年后大部分同学对自己工作满意度较高。

2.4 专业相关度分析
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高度相关占比54.3%, 一般相关占比28.1%, 不相关占比16.2%

。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角度来看, 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 大多数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2.5 工作稳定性分析
工作后离职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 而就业稳定性是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3]调查结果显示, 有1.1%的毕业生毕业六年后正在读硕、读博。有52.8%的毕业生没有调换过工作, 属于

工作稳定的一部分, 毕业六年内工作过两家单位的占比29.8%, 工作单位在三家及以上的占比16.1%。毕业

后在学校、其他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跳槽情况相对较少, 跳槽较多的还是进入民营企业的毕业

生。毕业六年内跳槽在三次及以上对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相对来说很不利。对就业市场也有一定负

面影响。

2.6 就业性别分析
毕业生任职的单位性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00) , 女生多从事的是中初、高等教育和其他事业单

位, 青睐于较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男生去企业工作的占比较大,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工作流动性

和选择性更大的灵活性就业。薪酬水平在性别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00) , 在年总收入在7万元以下

的收入段中, 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收入在7万元以上的收入段中, 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

收入段中男生比例较高。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在性别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26) , 工作满意度为“满

意”的, 男女基本持平;工作满意度为“不满意”的, 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如表2—4所示。

表2 不同性别的工作单位性质     下载原表

 表2 不同性别的工作单位性质
表3 不同性别的年薪酬水平     下载原表

 表3 不同性别的年薪酬水平
表4 不同性别的工作满意度     下载原表

 表4 不同性别的工作满意度
2.7 政治面貌分析
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 (P=0.142) 和工作满意度 (P=0.322) 在政治面貌上差异不大, 而在就业稳定性上表

现出显著差异 (P=0.008) 。毕业生政治面貌在6年内就职的单位数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26) , 6年内

未换过工作的毕业生中, 中共 (预备) 党员比例高于共青团员, 换过两次及两次以上单位的, 共青团员高

于中共 (预备) 党员。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 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 (含预备) 的学生在求职道路上会让自

己准备的更加充分, 一次性就业的比例较高, 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政治面貌的就业稳定性     下载原表

 表5 不同政治面貌的就业稳定性
3 调查中发现的集中性问题
3.1 职业规划教育亟待加强创新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其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培养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深

入开发自身潜能, 将高校优质教学资源转变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查中, 有约50%的学生认为生涯规划教

育应从大一入校开始, 引导他们避免盲目学习、工作和生活。但事与愿违, 笔者通过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

学校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这门课, 但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教师上课也是照本宣科。希望学校

在职业规划引导上再有更多的投入, 创新课程教育。

3.2 专业化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
在对开放式问题“大学里哪些课程或经历对您工作帮助最大?”的回答中, 超70%的学生认为专业主干课程

对自己工作影响最大。在经历方面, 主要提及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对之后工作帮助比

较大, 其余提到了教育见习、实习。大学教育应该是专业化教育, 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理论知识和

技能的掌握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3.3 各类社会实践教育比重仍显不足
在对开放式问题“建议学校改进哪些方面?”回答中, 近60%学生提出建议学校多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和实践

平台、多组织学生课外实地实习、课程设置增加用人单位的授课环节、加强学习和毕业工作衔接的培训工

作。他们认为在校期间的各类实践活动对其求职就业影响较大。

3.4 性别因素对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男生在求职就业中关注较多的是“发展”, 一般选择去企业寻求发展空间的回答比较多, 女生选择职业考

虑更多的是“稳定”, 即优先考虑工作的稳定性问题。正因为此, 6年里女生的收入也较容易出现天花板效

应, 工资收入相对固定, 而男生高收入人数普遍多于女生。在对工作不满意群体中, 女生占比也较大。而

像某高校这样的综合性大学, 女生人数较多, 因此对女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显

得尤为重要。

3.5 职业稳定更多依赖于自身努力
政治面貌对毕业生职业稳定有一定影响, 对工作性质、职业满意度未出现显著差异, 说明毕业之后六年内,

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学生在离校后更能稳定自己的职业倾向, 更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并坚持下去。当然,

这种影响在毕业六年后逐渐消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毕业生党员在入党时一般都是班级成绩优

秀、有一定任职经历的班干部, 经历过学校一些系统锻炼, 个人职业规划能力、自主性和管理能力较强,

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因而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能表现得较为自信, 能主动了解就业信息,

合理定位, 积极落实就业单位, 工作后表现更为优秀。而毕业六年后这种区分不再明显, 主要因为非党员

学生经历了社会的快速打磨和锻炼, 已克服自身在校期间可能存在的性格内向、追求个性等因素, 继而逐

步挖掘和展现出自身原有的综合素质。

4 调查结果反思及应对措施
通过本次毕业生职业状况跟踪调查, 发现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接

受继续教育的最大阻力。因此, 学校反思调查结果,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应对措施, 能够加快学校建设和发

展,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1 扎实职业指导, 强化精准帮扶, 多举措共推高质量就业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降低毕业生择业时出现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

。就业创业工作应紧紧围绕深化就业质量这一主线, 以建立健全精准就业帮扶机制作为创新工作方式, 主

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满足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求。

(1) 准确掌握供求信息。就业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 大力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为

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要求, 调动学校各方面资源

。专业教师要通力配合, 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 主动关心学生的就业状况, 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专业

方面的社会资源, 了解本行业的社会发展最新状况, 及时为学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市场需求, 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 加强特定学生群体帮扶。辅导员、学工扎口等部门教师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和职业技能, 了解困难学生 (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残疾等) 的就业情况, 一对一精准帮扶。

学校也应该多组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参加就业创业相关培训, 取得就业创业指导的相关资质, 对学生进行

就业笔试、面试礼仪及细节的辅导。

(3) 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学体系建设。首先,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市场、社会环境

的变化, 扩充自己的服务内容, 及时更新知识和理念, 有效推动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其次, 提升教学

实用性, 进一步遴选师资并进行新版教材师资培训。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 建立以线上线下教学为主

渠道, 讲座、论坛、培训为辅助, 以职场风向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创业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

为载体的多形式就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最后, 应继续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学校在提供必要指导的同时要

更有效地积累准确的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数据资源, 为更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4.2 宣传创业理念, 打造课程体系, 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通过调查发现, 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上升比例明显, 这说明毕业生在毕业后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反而有

所增加。这也要求我们应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 高校应构建基于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反馈式创新创业教育链及相应课程体系, 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网

络选修课等基础课程。形成“必修选修、线上线下、基础专业、课内课外”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 在日常工作中大学生创业工作往往和就业工作在一个部门, 但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资源和难度

却要远远高于好工作的一次就业。因而学校应建立更多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固定的联络体系, 从学校层面

上协调各部门资源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工作。就创业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孵化园、投资公司

等方面的沟通, 争取社会多方面的创业资源, 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 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业

务指导等方面多渠道协助大学生创新创业, 为学生搭建好最后一公里的创业桥梁。

(3) 学校还要注重宣传校园各类创业大赛、路演等实践活动, 通过各类社会实践传播创新创业理念, 营造

更热烈创业氛围, 给大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发掘自我潜能的良好舞台, 带领大学生在初步的实践中学习和

领会创业的机遇和风险, 尽可能积累创新创业知识。

4.3 适应社会发展, 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校园培养机制
(1) 加强校企对接, 调整专业设置。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既要符合学校的办学要求, 又要满足社会

对该专业的需求, 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要争取争取和整合更多社会资源、企业资源, 为学

生拓宽更合理、更便捷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渠道,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设立实习实训基地, 给学生提供

更多专业实习岗位, 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顺利实现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角色的转

变。

(2) 强化社会实践, 提高职业认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增长才干的有效载体,

是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重要黏合剂。[4]目前高校的主要社会实践形式有暑期“三

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层挂职、专业见习实习、校园创业活动等。但这些社会实践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

不统一、专业特色不明显、形式主义严重、重结果轻过程等一些问题, 应在提高认识、强化专业特色、强

化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改进。[5]利用社会实践进行职业训练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环境, 准确定

位自己的职业方向, 提高就业质量。高校大学生应利用大学校园课外实践平台, 将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工作

需具备的技能和生产力, 来提升个人的综合实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高校必须加强师资

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首先, 尊重教师, 从精神和物质上提升教师待遇。提高他们的办公条件和科研条件,

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设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发生。

应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教学考核标准, 并与科研考核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 加强与学生沟通。对每学

期教师的教学测评应进行及时的反馈, 对测评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确保教学有序进

行。最后, 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课程学习和交流,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接

触行业前沿。

5 结束语
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 毕业生核心竞争

力提升及推动高校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常规专项工作体系, 将调

查结果应用于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党建部门等多个一线口子, 最大程度地发挥调查的作用, 促进高

校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努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性和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