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1期 87-89   出版日期:2019-06-03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涉船类专业开展“船文化”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通识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 早已成为国内高校、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改革的途径多

种多样, 简单地组合不同学科, 或以专业课为基础, 辅助增加文史哲类、科技知识、传统文化讲座等, 或

直接将专业概论性质的课程直接更名为专业通识课, 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过度

强调通识化反使专业教育被削弱。[1]目前专业教育仍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主体, 通识教育只能对其进行补

充而不能替代它。专业教育中扩充通识教育的内容, 使学生不仅受到良好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 而且还

接受到应有的人文教育, 在注重学习深度的同时拓宽了学习的广度。[2]笔者试图以专业中的文化教育为主

线, 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 探索在涉船类专业开展“船文化”通识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

以期为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提供思路。[3]

1“船文化”通识教育的内涵
船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交通工具, 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船文化是指通过对铁、铜、木材等没有生命

的物质进行加工, 被有组织的人们按一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规律建造组合成水上交通工具———船舶, 注

入、储存、承载、传播人类特定价值观念和情感符号的结晶。它既包括了船舶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等物

理层面的元素, 更强调与之相关的技术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人文内涵和社

会经济意义等精神层面的元素。[4]“船文化”通识教育, 就是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技术、船舶舾

装工程、船舶涂装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涉船类专业开展专业通识教育, 以“船文化”教育为共同的

专业文化基础, 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合, 以中国舟船发展历史为主线, 串联起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

化明珠, 使学生从专业中了解历史, 从历史中增加知识, 从知识中体会文化, 从文化中感知教育, 从而提

升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文化内涵。

2“船文化”通识教育的意义
理工科院校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但往往忽略了专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导

致学生对专业的情感十分脆弱, 常常表现为学无兴趣、学无所用, 就业之时便是转行之日, 无法真正热爱

自身的专业, 更不用说具备社会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要求所有学生在学习自

身的专业课程以外, 还要以通识类的课程作为相同的学习任务, 具备共同的文化基础, 从而培养学生作为

社会合格公民应有的“通达共识”的境界, 具备本民族、社会应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共同的社会责

任。在涉船类专业开展“船文化”通识教育, 存在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以“船文化”为

内容的专业通识教育包含精神层面的元素, 可部分代替专门的人文历史类教育, 缩短学生在此方面素养培

育的周期, 也不需要聘请专门学科的教师, 节约了教育资源和成本。二是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以“船文化

”为内容的专业通识教育, 既包含专业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 又能透过船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名人轶

事等完成对学生历史、人文、创新、爱国主义等精神层面的素养教育, 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感,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5]

3“船文化”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使全体受教育者“通达共识”。笔者认为, 涉船类专业通识教育可

以按照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从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几方面入手。

3.1 思想观念上“通识化”
从思想上讲, 学校领导、管理层和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全人”来培养, 而不仅仅是当作“做事”的工具

加以训练。在设计该专业职业培养目标时, 应该达成共识, 即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全人教育应该

包含处世的智能与专精的知识, 融合通识教育是对专业化发展的较好补充。因此, 涉船类专业培养出的人

才, 应以“厚基础, 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 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还应该兼顾人文、

历史、创新、爱国等精神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时需统筹考虑, 将体现“船文化”

教育的一切形式和内容合理、恰当地穿插在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在管理层、教师、学生思想统一

的前提下, 才能有效地实施专业通识教育。

3.2 内容形式上“丰富化”
“船文化”通识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本身, 还要细化专业知识所包含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其

教育形式大致以开展“船文化”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活动、通识教育讲座为主。

(1) 开设“船文化”选修课程, 熏陶专业文化素养。将“船文化”教育纳入涉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

专业课程中增加开设如《中国造船史》《船文化》等选修课。在时空上可从中国造船起源的远古时代一直

到“清末黄鹄号”诞生, 乃至近现代船舶的发展, 在内容上充分考虑到船体、船机、舾装、航海等各个涉

船专业领域的文化特色、人文精神等。授课形式要丰富多样, 可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现场参观等多

种形式, 同时增加小组讨论, 论文交流等环节,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

(2) 建设“船文化教育基地”, 科普专业文化知识。将“船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实训中, 努力构建具有

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形成能充分体现文明、道德、文化、知识及富有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 从而使

学生的专业、人文知识得到同步提高, 培养出有技能、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才。在“船文化教育

基地”内可将学习内容分三个阶段:

引航———入学教育与认识实习阶段, 通过“船文化”选修课及讲座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

探究———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阶段, 通过造船史话、典型船舶建造技术剖析增进知识技能探究热情和职

业感。

扬帆———毕业与就业阶段,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拓展专业素质教育, 为从人力到人才的升华打下基础。

同时配合每年的世界航海日和中国航海日纪念活动, 在基地举行郑和下西洋知识竞赛和专家讲座等系列活

动, 并与专业文化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宣传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百折不挠、

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 宣传中国作为文明大国、文明古国的和谐文化传统, 宣传普及航海、造船及历史知

识, 激发大家热爱海洋、探索海洋、建设海洋的意识。

(3) 成立“船文化研究”师生团队, 继承和发扬专业文化精髓。在“船文化”通识教育中, 应更多地为学

生提供主动参与、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成立“船文化研究”师生团队, 开展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

性学习, 如开展“船模制作”“复原古船”“船型创意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确定课题选题、

制定研究计划、提出研究假设、收集和处理资料, 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从而

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实践的能力。通

过师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形式让学生树立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继承和发扬专业文化精髓。

3.3 教学方法上“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 通识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

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把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激发其主体意识作为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主导

思想, 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

在“船文化”通识教育的开展过程中, 可以灵活、充分地运用现场参观、案例分析、团队协作、任务驱动

等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船文化”选修课教学时, 多以古今名船、

名人、名事等为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撰写总结、现场汇报、交流等环节完成对某一

历史时期典型船舶建造技术、造船历史和爱国精神的学习;在“船文化”通识教育活动中, 多以现场参观、

调研、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业余时间以社团、3D打印工作室为平台, 鼓励学生

参与各项船模比赛, 通过完成指定任务的方式让学生的在创造力、领导力、协作力、沟通力等综合素质方

面有所提升。

通过上述教学方式的实施, 教师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进行批判性

思考,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充分参与学习活动, 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取和挖掘知识内容中包含的精神内容, 帮

助学生提高自身素养。

4 结束语
要在涉船类专业开展“船文化”通识教育, 教师应以培养“全人”为教育理念, 细化专业知识中所包含的

人文、历史、创新、爱国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结合开设课程、举办讲座, 组织参观、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

教学形式, 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笔者认为, 这种以专业文化教育为主线的

通识教育, 不仅能丰富、提升学生对专业发展背景的认知, 同时通过对专业知识中包含的精神层面内容的

教育, 能培养学生人文、历史、创新、爱国等综合素养, 实现“全人”教育, 是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