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1期 76-78   出版日期:2019-06-03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思政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新时代, 高职院校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主要阵地, 也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场所。众所周知,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中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目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和核心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抓好工学结合环节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 对我国“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与实践至关重要。鉴于此, 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要求、问题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工学结合对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1.1 学校传统思政教育范式亟待变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 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 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3]这一要求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传统教学模式大大缩短。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与传统的学生思政教育相比, 其教育主体面临着由单一性转向多重性和在校教育时限由长变短等新情况。由此造成教育环境的多变性、不稳定性, 冲击着工学结合下传统固化的思政教育范式, 要求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亟待重新整合, 进而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企业承担思政教育行为亟待强化
国家将大力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这条主线, 育训结合, 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由此可见, 主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4]在此背景下, 教育客体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向复杂的社会人身份, 简单的校园环境也变成了复杂的企业环境, 原有的教育教学及评价机制也面临着改革, 由此给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企业如何通过自身文化熏陶、职业规范约束等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 也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1.3 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亟待转型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校企联动是对传统思政教育体系的一种颠覆, 其固有的教育模式也亟待进行结构性转型。如其教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教育内容由理论灌输型转为职业素质型、教育形式由课堂教学变成突出职业生涯和就业导向等。实现和发挥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功能的多元化, 确保在企业的实践岗位上思政教育的校企成功对接, 这是目前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 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校企合作推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思政教育根本职能显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2 工学结合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适应性问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被大幅压缩, 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较大增长, 原有思政教学内容已不适应新情况, 需结合行业或企业特点进行调整;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理论知识传授多, 内容枯燥, 对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缺乏针对性教育, 教学过程一般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 文本化倾向重, 难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少;学校对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延伸也面临学生实习分散、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困难;在高职生日常思政教育管理过程中, 思政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 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沟通联系少, 学生管理工作通常依赖经验交流与积累, 不重视理论依据的发掘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两者缺乏统一的观念协调, 未能发挥出教育的合力。[5]在工学结合的新形势下, 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对如何准确定位、创造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还缺乏思考,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还缺乏系统研究。

2.2 企业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动性问题
众所周知, 目前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他们普遍缺乏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有的甚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期望的工作与现实往往存在较大落差, 身份也面临由学生向复杂社会人的转变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及时介入解决, 积极教育疏导。企业通常会建立规范员工职业行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但这些行为规范缺乏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重点不突出, 教育特色不明显, 尚需主动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当前, 企业普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对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实习的认识尚未提高到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高度, 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积极主动性亟待提高。

2.3 校企思政教育衔接与互补的协作性问题
学校的思政教育侧重于“知识为中心”, 强调学生掌握理论原理、知识结构、政策解读等方面“是什么”“为什么”的内容;而企业则更加强调员工的“职业性”, 主要体现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职业素养、敬业精神, 具有团队协作和企业认同感等方面“做什么”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如何把相对抽象的理论与企业具体的岗位职责相对接, 把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来落实, 以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 是校企双方急需做好的思政教育衔接必要环节, 也是校企双方急需共同解决的难题。诸多实践表明, 工学结合中学生思政教育在校企之间的有效衔接、互为补充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3 工学结合中思政教育对策
3.1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作用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实习纪律的现象, 如顶撞管理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破坏企业财物等, 对此应调整思政课程教学内容, 增强教育针对性, 注重结合学生身边案例培养学生用思政方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应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政教学之间的沟通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工作中的思政教育具体问题, 寻求工作案例背后的理论依据, 并将思政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学生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 不断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成效。学校管理人员和思政课教师加强合作共育, 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借助QQ、微信、应用APP等手段拓展思政教育的阵地与渠道, [6]建立起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交流平台强化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形成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合力, 进而解决由于学生实习地点分散而带来的师资配备不足及思政教育缺位等问题。

3.2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干部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学校和企业须共同抓好、用好,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实习开始之前及开始之初的时段, 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的思政教育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 将他们合理地分布在各实习企业中, 并与企业沟通赋予学生干部一定的思政教育权限。[7]同时, 要求学生干部主动与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建立联系, 及时了解企业, 尽快适应企业环境, 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在企业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 学生干部也可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有时甚至具有老师或者企业管理人员不具备的优势。

3.3 充分发挥校企协作在思政教育中的互补作用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职能和资源优势, 协同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学校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来调整思政教育的内容, 着力于学生“职业性”的培养, 使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与企业具体的岗位职责相衔接, 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资源, 对工学结合环节实现有效延伸与覆盖;企业须发挥自身文化熏陶、职业规范约束等特点, 对接学校开展学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等方面的针对性培养, 同时提高对学生思政教育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延伸触角, 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在校企思政教育衔接协作的操作中, 还应注意发挥文体活动的重要作用, 将其作为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积极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解决学校和企业在功能定位、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方面的差异, 实现优势互补。

4 结束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给思政教育带来了诸多现实性问题和挑战, 譬如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适应性不足、企业应对学生思政教育困难的主动性不够及校企思政教育衔接与互补的协作性不强等问题。鉴于这种现实, 思政教育工作应当采取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作用、学生干部主体作用和校企协作互补作用等对策, 从三个维度有效突破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