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01期 1-4   出版日期:2019-06-03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下的中国道路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基因是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最深层元素, 是

中华民族不懈追求中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风雨中走出

来的道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条道路无不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灵魂。”[1]3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定中国道路自信至为重要, 与此同时, 挖掘和凝练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刻不容缓。

1 文化自信:中国道路自信的原生因子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历史积淀、前后传承和价值追求的充分肯定, 是人们把握前进方向、规范行

为准则、评价实践绩效的基础性标杆,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提升自己感召力、凝聚力、生命

力和战斗力的最深厚源泉。从主体来看, 文化自信就是人在改造主客观世界时呈现出来的对人的主体精神

和本质力量的自信。从指向性来看, 文化自信充分尊重个体的价值判断, 最终形成的是以集体为纽带的文

化标识。从包容性来看, 文化自信不仅表现为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而且还表现为文化主体在文

化交流交融过程中客观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昭示了一个真理, 文化自信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道路自信、民族团结休戚与共。中

国文化从传统到当代的发展可谓一脉相连、从未中断, 这不仅体现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华文化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而且更体现在中华文化在遭遇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韧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于

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嬗变之中。只有民族自强才有民族文化的自信, 反之, 只有坚持文化自信, 即使遭受民

族危机也可浴火重生。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昭示了一个真理, 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离不开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守。1840以来, 中华民族开始了灾难深重的历程。内政的混乱、外交的失利

让很多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 不仅感到器物、制度不如人, 而且感到文化也不如人。马克思在《中国革命

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评述道:“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 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

昧状态中唤醒似的。”[2]所幸的是中华儿女没有在“麻醉”中沉沦, 近百年来此起彼伏的抗争从未停息

。但是, 历史表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能解开“百年难题”,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

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再造辉煌。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历程昭示了一个真理, 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本, 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而深厚的动力。文化自信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

背景下提出的。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 习近平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

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自信。”[3]此后, 习近平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

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 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

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 不仅

不可能发展起来, 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339“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40总之, 文化自信更好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领导中

国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考、总结和创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理论自觉。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塑造了我们文化自信

的灵魂,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2014年10月15日,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

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 但我们都挺过来

、走过来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 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4]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

更好地创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血脉, 就等同于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也就不知

道自己往哪里去, 也就失去了前行的希望和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和滋养,

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领悟, 它包含着中国人民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事务

的丰富智慧, 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 当仁不让地成为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思

想宝库。

2 文化基因:中国道路自信的良田沃土
基因是内在成因, 是血脉根源。标识是外在特征, 是形态风貌。一个人、一个民族有其独特的生物性特征

,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 这是自觉自为的结果。文化基因

的外在展现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习惯, 也就是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精神标识。当今社会, 能否正确解读与运用文化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强弱重要标志。

进入新时代, 我们党把“文化基因”作为解读中国道路的重要元素, 体现了党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

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14年10月13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 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

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

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5]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 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

性思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

来。”[1]349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根脉在哪里?这必须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命征程, 从中华民族创造的

优秀文化中寻找。数千年来, 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凝聚、汇集、积淀、总结了许多优秀、精辟、独特的

思想精华,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比如,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路,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高尚境界,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大

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国”的责任担当, “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慎独自省”的修身之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经世方略, 以及“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

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

然正气,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态度, 等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磨难而不息, 越低谷而再

兴, 正是得益于这些强大文化基因的支撑。这些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栖息地, 是激励中华儿女砥砺

前行的不竭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原生基因和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度融汇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

义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 从道路设计、理论定位到制度安排和价值坚守, 诸多理念都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

的深厚沃土。例如, 小康社会的提法源自于《诗经》《礼记》等古代典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

方略, 可以说是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与拓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的古代朴素民本思想紧密相连;和平外交战略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

相悖”的理念清理相通等, 都呈现出明显的脉络联系。可见, 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去理解中国道路, 就能理

解得更深刻, 可以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坚定, 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

己的精神命脉。

3 文化转型:中国道路自信的时代诉求
文化是洞察社会变迁和进步的深层视角, “观察和认识中国, 历史和现实都要看, 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

……脱离了中国的历史, 脱离了中国的文化, 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 是

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6]。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

产党就庄严宣告, “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 把这一切优

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 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 制定了“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建设“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方针和方略。[7]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成为

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 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重在建设, 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

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写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

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资源地位。第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发展战略、发展理念、

执政理念还是外交方略, 都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元素;第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臾离不开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所蕴含的文化因素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

文化相契合, 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固有特质。第三, 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当代治国理政水平的思想资源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建构和治理能力提升离不开它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大国治

理, 从制度安排、经济管理、人才选拔到危机应对等诸多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可资学习借鉴。

新时代文化转型的总方针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激活其生命力, 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 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

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

方案。”[1]340

创造性转化强调的是“转化”。转化是要求, 也是路径。转化什么?转化的是以优秀文化基因为核心的优

秀传统文化, 而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汲取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

是路径, 要使传统文化精华接续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呼应, 具有新

的形式和新的面貌。创新性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方向也是目的。发展是推陈出新, 而不是文化

复古, 故步自封。是要放眼全球, 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优秀文化, 丰富和完善传统优秀文化精华的内涵,

增强其时代性, 扩大其感染力和影响力。

4 结束语
文化的基础在于传承, 没有传承的文化是无根浮萍, 缺少根基, 久而久之便难以抵御虚无主义的影响, 趋

向消亡;而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 没有创新的文化只会由于故步自封和闭门造车的错误心态而陷入僵化。

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传承是创新前提下的传承, 只有坚持这样的正确方向, 才能不走入“复古主义

”与“虚无主义”的窠臼。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

实践的革命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前后相继、接续创新的动力源

泉, 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前行的宝贵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 文化软实力重要作用愈

加凸显。我们一定要以改革创新、领航未来的时代精神发掘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打造文化新的活力生态,

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

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

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8], 谱写

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