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04期 57-63   出版日期:2018-12-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赛氏大家族对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的贡献——兼论陕西咸阳是赛典赤家族的发祥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讨

论。关于“一带一路”的论坛、展示会一场接着一场, 笔者也应邀参加了多场学术研讨会。笔者家族的先

祖所非尔原为西域普化力国国王, 于宋熙宁二年 (1069) 正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 舍国适宋, 遂家咸阳。

所非尔五世孙赛典赤·赡思丁先后历任十八个官职, 其中就有咸阳总管、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

章政事等职。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先驱。郑和在明初的西安之行, 无形之中

又将西安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笔者身为郑和十九世孙, 曾于二十年前两次到咸阳、西安等处探访赛

典赤遗迹, 但未有收获。2014年12月28日, 笔者再访西安, 考察了赛典赤与郑和在西安的遗迹, 终于有了

新收获。现从以下六个方面就新发现的遗迹进行论述, 以期丝绸之路研究领域的专家能将研究视野拓展延

伸到海上丝绸之路中。

1 郑和远祖籍贯是西安 (咸阳)
1933年, 王曾善先生在《月华》杂志发表文章, 对西安东大寺殿前方台之右方有碑刻《三世王记》提出疑

问:“赛典赤之行传, 未悉《元史》中有否记载, 途中缺乏典籍, 无从参考。南安寺内除此三世王碑铭只颂

功绩, 数子孙姓名而外, 并无其他遗迹可寻。碑中所谓‘居天方国’, 查中国向称阿拉伯为天方, 赛氏或

即属于阿拉伯人?而言归葬于陕, 未悉何故, 或赛氏东来中华, 卜居西安, 而仕云南?非然者, 何以既死于

滇而归葬于陕耶?而今欲考赛氏何时因何故来中华, 其世系来源, 生卒年月, 坟墓所在, 以及后裔子孙有否

存生, 只有随时寻查, 随处留意, 再行核考《元史》, 或可望得其一二耳。”[1]

显然, 作者对赛典赤行传、赛氏族牒研究不够或资料不足, 许多谱牒都是近几十年才发现。1983年, 笔者

陪同云南李士厚先生到北京寻找《郑和家谱》时, 中央民族大学林松教授转送给李士厚先生一本《赛典赤

家谱》。据《赛氏总族牒》记载:“我赛氏之祖始自咸阳王忠惠公。公籍西域, 白帝真君之后, 为元太祖从

龙硕辅。”“盖论世时之牒谱, 则姓同而宗异。余家则姓异而宗同。姓同而宗异者, 则谱不入, 姓异而宗

同者, 不能不入。顾自7世祖以上, 嫡则正书, 余则横列, 以仿欧氏之列。下则纵出系联, 以效苏之列。总

为一谱, 使从族共和。姓异而宗同者, 勿渎勿乱, 致忘本也。7世以下, 则另列一册, 专谱赛氏。若纳, 若

哈, 若忽, 若马, 若郑, 若米, 若苏, 若沙, 若闪, 若撒之裔, 阙而不书。”[2]8“若郑”就是南京郑和

的后裔, 为不忘吾祖其宗, 习惯称咸阳世家马府郑, 家谱为《咸阳世家宗谱》, 现存宗谱木刻封面一块为

证。府邸所在称“马府街”, 南京市白下区政府特建亭立碑志其事。

据《抄郑氏家谱·首序》记载:“吾郑氏自宋以上, 吾不得而知。宋神示熙宁二年, 由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国

王, 因被邻国侵略之, 不忍以土地之故而害人, 舍国适宋。人曰仁人也, 不可失也。从之者五千余人, 驼

马五千余, 请臣于宋。神宗喜其有爱民之心, 兼有归诚之义, 授公为本部正使总管民。”“马 (麻) 哈木

长子赛典赤·赡思丁, 帝特命驻镇咸阳, 为都招讨大元帅, 授上柱国左丞相, 封咸阳王, 仍管平章政事。

”[2]6

再据赛氏族谱记载:“15世所非尔普化力国王。公以宋熙宁二年率弟艾尔沙入贡京师, 神宗大悦, 封宁彝侯

, 升庆国公, 赠朝奉王, 遂家咸阳 (此入中国之始祖也———原注) 。”“16世赛严, 17世苏祖沙, 18世

坎马丁, 19世麻哈木, 20世赛典赤之平章政事, 封太师, 咸阳王, 谥忠惠, 公讳赡思丁。生而神灵, 仁慈

非常。元帝命驻咸阳, 为都招讨大元帅。西秦食德受恩。授上柱国左丞相, 仍管平章政事。再命驻镇淞江,

五年而吴越熙嗥, 文明冠于天下。三命安抚滇南, 宏功伟烈, 不能尽述, 载在通志甚详。建祠重关, 春秋

以少牢致祭, 为云南名宦第一。此人滇之始祖也。”[2]

从所非尔来华居住咸阳, 到赛典赤晋爵咸阳王, 相距140年, 可见西安 (咸阳) 与郑和远祖关系之密切。难

怪咸阳王赛典赤长孙伯颜六子哈辛, 授宣慰司副使, 请旨, 赴长安守卫祖墓。赛典赤逝世于昆明, 《元史

》说他葬在鄯阐北门, 现昆明的咸阳王陵是在城外的东南, 笔者曾与云南郑和后裔郑云良一同前往祭扫。

昆明东北的松华坝附近有一古墓, 四周有断墙围绕, 当地人说, 这才是咸阳王的墓。咸阳王墓位置在哪里

众说纷纭, 史无定论。

赛典赤的陵墓在何处?赛氏家谱记载是最可靠的依据。赛典赤·赡思丁“居云南六年, 于至元己卯年七月十

三薨, 寿六十九岁。百姓巷哭交趾王遣使玉赍经为文, 有‘生我育我, 慈父慈母’之语, 号哭震野。帝思

其功德, 嘉念不忘, 赠守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咸阳王, 谥忠惠。诏云南省

臣尽守成规, 敕建王庙于会城郡学之西, 赐春秋二祭, 崇礼祀孔庙。葬衣冠于鄯阐北门, 以系滇人之望。

子孙扶榇归秦, 葬于长安东十里铺浐河之岸, 东界坝河, 南界长老铺, 西界光泰门”。[2]45现西安地名仍

存十里铺、米家崖等老地名。

再据元宣慰史潘公曾编《金陵赛氏家谱》首序记载:“其子赛典赤·赡思丁乃朝廷大臣, 座谥忠惠王, 葬陕

西。”这是关于赛典赤葬陕西的最早记载。

另查咸阳赛典赤15代孙、滇裔永昌府赛化特马注, 于清康熙二十六年谒王陵寝。详细记载如下:“遭吴逆之

变, 阻隔京师一十八载。今乱定归滇, 偕妻法土墨, 率子世麒、世雄, 道过西安, 谒王陵寝。见其衰烟凄

草, 古木孤茔, 俛仰之间, 悲噎长叹, 游子途中, 不觉其泪之珠落也。独恸陵仆藐法, 窃土侵茔, 前此之

墓仅余数丈, 日复一日, 渐近逼窑。再茔前三冢, 莫测为谁氏之考妣。目击神摇, 恸心发指。更可骇者,

鸠人井中, 贼巢蜂布。穿茔之罪弥天, 伤亲之泪成血。事关国法, 誓难共天, 激鸣官长, 孤墟再创, 借一

抔之土以安王灵。庶不负王之望予, 予之望王于万里之长途, 邀此一遇, 俾他日见王灵而无愧者。噫!” (

马注谒赛典赤陵———原注) [2]47正如著名回族历史学家白寿彝认为的, 这是关于赡思丁陵墓之最详细的

记载。按照马注的说法, 墓是在陕西而不在云南, 西安应是赡思丁家宅所在, 是他的家庭的聚居点之一。

综上所述, 从宋神宗熙宁二年所非尔入华, 到元代赛典赤、明代郑和、清代马注等都视西安咸阳为祖先的

根, 发祥的源地。

2 赛典赤对西安贡献巨大
赛典赤·赡思丁 (1211—1279年) , 元初著名大臣, 又名乌马尔。赛典赤即贵族的意思。成吉思汗率军西

征时, 率众加入西征军, 战功显赫, 历任元代燕京路总管等职。元世祖登基后, 升燕京宣抚使、中书平章

政事。至元元年 (1264年) , 设置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 他首任行省平章政事 (陕西四川两省的首

席行政长官) , 驻京兆府 (今陕西西安) 。在任近十年里, 他体察民情, 关注百姓疾苦, 重视兴修水利,

兴办教育和府城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绩十分突出, 深受百姓爱戴, 特别是兴修的水利工程, 润泽后世, 为

后人所称颂。

赛典赤·赡思丁非常重视府城的供水问题。至元元年 (1264年) , 他赴任后立即疏通龙首渠西渠及其支道

。龙首渠是隋唐长安城的水源之一, 从西安引东南马登空龙首堰浐河水入渠, 北到唐长乐坡附近, 分为二

渠。东渠西流到唐城东北隅的通化门外, 沿城北上转西折入内苑及大明宫;西渠西南流至通化门南入城。渠

入城后分三支, 其中最长的一支入城后由西南流经玄风桥, 过大差市, 沿东羊市、东县门、东厅门、东木

头市至南大街北流, 在今钟楼附近转向西, 经广济街向北分数支, 均入今莲湖区。另有一支由广济街西南

流经梁家牌楼、白鹭湾后流出城外, 汇入通济渠。

赛典赤·赡思丁成功恢复了兴庆湖, 至元十年, 又疏凿其东渠入安西王府, 并引水入灌兴庆池, 使金末以

来一度干涸为陆田的兴庆池, 又恢复了昔日湖水泓澄、景色秀丽的景象。明人范纯有《和韩侍中上巳日会

兴庆池》诗:“波涨朱栏外, 山明绮席前。画桡飞彩鹚, 红旆照清涟。东阁随开府, 佳宾尽谪仙。夕阳归骑

外, 芳草绿绵绵。”

赛典赤·赡思丁在陕西又一惠政是修灞河桥。据元华州人李庭《寓庵集》记载:“至元六年 (1269年) 己巳

春, 陕西大行台平章赛公, 用左右司郎中徐琰诸公之议, 捐白金二十锭。修灞河石桥。戊寅岁 (至元十五

年, 1278年) 冬, 功始毕, 其长六百尺, 广二十四尺, 两堤隆峙, 洞门十五, 以泄水怒。”

元初陕西儒学的复兴, 是得益于赛典赤·赡思丁、廉希宪等人的倡导推动。元人虞集的《道园学古录》一

书记载:“奉元本京兆汉唐故都, 地望尤重。因此分镇于陕者平章廉公某、参政商公挺、平章赛公某 (即赛

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对孔子的主张仁政, 反对暴政, 提倡以仁爱和恕道作为人的行为规范

十分赞赏。他在京兆城内设府学 (即京兆路儒学) , 选儒学名士担任儒学教授, 各府州县遍设庙学 (儒学)

。元初学校教育的恢复, 不仅为元朝的巩固培育了人才, 而且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发展。自此, 关中文风大

兴, 进入儒学发展新的阶段。

经过长期战争破坏, 陕西大量人口或死于杀戮、饥馑、疾病, 或大批逃亡。宪宗三年 (1253年) 杨惟中宣

抚关中时, 金蒙战争结束已22年, 但战争创伤犹在, 依然是“兵火之余, 八州十二县, 户不满万, 皆惊忧

无聊”。赛典赤·赡思丁招徕流民, “凡宋新附民, 宜拨土地、衣粮, 给其牛种”, 禁止军帅权贵抑良为

奴。至元初年, 军帅权贵把“军前历获”的人作为“躯口”任意蹂躏的现象并没有完全制止, 奏准朝廷,

“严禁边将分匿人口”。至元七年和八年, 他两次对陕西户籍进行整顿, 将隐匿的人户编人民籍。由于将

大批的“躯口”安插和招徕归顺宋民, 元初关中、京兆地区 (今西安) , 新增加的人户几乎占了原有居民

的一半, 劳动力大大增加。

战争使陕西农业遭受严重破坏, 至元初年, 关中尚有大量荒地。赛典赤·赡思丁积极推行忽必烈的重农政

策, 鼓励开荒耕植, 扩大风翔、绥德、延安、风州等处原有屯田的规模。至元元年 (1264年) , 赛典赤·

赡思丁又奏调“河西、风翔屯田军迁戍兴元 (今汉中) ”, 使兴元屯田军得到充实, 屯田规模扩大, 成为

征蜀蒙军的另一个重要供给基地。此外, 他还新开辟了商州、盐州等处屯田, 至元元年, “发万户石林抹

乣札刺所部千人屯田商州”。以上屯田多属军屯性质, 屯粮供给军队。随着人口的增多, 军屯之外, 民屯

也不断扩大, 大量荒地、牧场被开垦为耕地, 使陕西农业有了恢复和发展。史载元世祖时关中小麦种植已

“盛于天下”“年谷丰衍, 民庶康乐”。这种富庶景象, 与赛典赤·赡思丁在任期间的辛勤治理是分不开

的。

赛典赤·赡思丁关心民生, 减轻百姓负担, 禁止扰民科派, 严禁军官借领取军需物资“遍诣军户, 取要赍

民, 骚扰军户”。陕西是对四川用兵的后方基地, 签军戍征是经常事。至元二年 (1265年) , 陕西新签军

7000, 赛典赤·赡思丁以“若发民户, 恐致扰乱”, 在巩昌等地旧军中调征。陕西百姓准许食解盐 (解池

盐:在山西运城市南解县境内, 古称河东盐池) , 盐司采取发证收税的办法, 发盐证于民户, 按证收税。陕

西“户口凋落, 十亡八九”, 百姓生活贫困, 急则典卖妻子。又无力运输, 盐商勒价收头, 旧债未偿, 新

引又至, 百姓苦累不堪。至元三年, 赛典赤·赡思丁与河东盐运司官多次协商, 决定陕民照纳解盐之税,

从便食用韦红盐, 使“民不受害, 而课以无亏矣”。赛典赤·赡思丁推行黜徙迁转之法, 废除万户世守制

度, 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五条标准, 对州县官吏进行严格考课, 依例升迁和降罚

。定官吏员数, 省并州县。将栎阳县并入临潼县, 终南县并入周至县, 恢复乾州奉天县, 取消好畴县, 将

永寿县并入奉天县, 裁减官员, 减轻人民负担。

赛典赤·赡思丁精明能干, 在陕西任职期间, 孜孜求治, 政事修治, 得到元朝廷的嘉奖, 中书省考核, 他

“莅官三年, 增户九千五百六十五, 军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五, 钞六千二百二十五锭, 屯田粮九万七千二十

一石, 撙节和买钞三百三十一锭”。[2]20元世祖赏他银5000两, 如此重赏在当时封疆大吏中是绝无仅有的

。[3]

3 郑和西安访友祭祖
郑和在第四次下西洋前夕“道出陕西, 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 乃得本寺掌教哈三”。郑和到西安的

目的金石所刻一目了然, 但从来没有人去想过郑和此次西行的另一个目的, 就是走亲访友, 祭扫祖陵。

(1) 郑和祭扫父亲墓。永乐三年, 郑和请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了父亲的墓志铭, 但时逢第一次下西

洋的前夕, 郑和只得将碑文寄回云南昆阳勒碑立在父亲墓前。值得注意的是, 碑文中已经将父亲的曾祖拜

颜刻在碑文中。永乐九年, 郑和回乡祭扫父墓。这段经过简单地刻记在《故马公墓志铭》碑阴右上角:“马

氏第二子太监郑和, 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冢坟茔祭扫追荐, 至闰十二月吉日乃还。记耳

。”虽然短短44个字, 却充分表达了郑和长期的心愿。

(2) 郑和走亲访友祭扫先祖陵。笔者在二十年前到西安清真大寺寻找遗迹, 受到了全国伊协常委、省市伊

协主任马良骥大阿訇热情地接待。通过介绍得知,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中国著名清真寺之一, 始建于唐,

元代陕西平章政事赛典赤督工重修。据《西安府志》记载:“清真寺在县东北, 明洪武十七年 (1384年) 尚

书铁铉修, 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太监郑和重修。”笔者在寺内凤凰亭北侧发现明永乐三年 (1405年) 二

月初四日所立的《敕谕碑》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咸阳王赛典赤六代孙赛哈智奉旨盖造礼寺二

座, 南京应天府三山街铜作坊和陕西承宣布政司西安府长安县子午巷 (今清真大寺) 。”原来清真大寺与

赛典赤及其孙子关系如此密切, 大明洪武皇帝敕赛哈智书全文还载入了《郑和家世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永乐三年 (1405年) , 成祖赐给该寺住持赛亦迪·哈马鲁丁的护寺敕谕, 谕文直书11行、

143字, 现仍高悬大殿之中, 同年五月李至刚撰《故马公墓志铭》。由此看来, 郑和上半年忙完三件家事,

才奉诏出使西洋。

郑和实现祭扫父亲墓回到京城后, 安排好公务, 于永乐十一年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安。如果单单是为了求

得通译国语可佐信使事, 完全可以发一个快书全国通译国语佼佼者云集至京, 接受郑和选择。下西洋是一

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每件事都要郑和亲自到全国各地办理是不现实的。因此, 对此最好的理解是走亲访友

、访根祭祖完成一个心愿。在西安期间, 郑和看望清真大寺住持同宗兄弟赛亦迪·哈马鲁丁, 并由其陪同

一道祭扫赛典赤陵, 看望守陵人伯颜六子哈辛后人。郑和为拜颜曾孙 (伯颜、拜颜是同一人;哈辛、哈章、

哈喇与哈三有无联系, 还得细细考证) 、赛典赤六世孙, 因此他与守陵人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郑和家谱命名为《咸阳世家宗谱》, 正源于赛典赤八世孙所修《咸阳家乘》一谱。马注曾带着《咸阳家乘

》亲历燕、鲁、吴、越、秦、楚、中山 (陕西仲山) 、滇、黔、西蜀之会谱。“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岁,

永昌马注老前辈由京请假回滇, 齐族修谱, 各属同宗, 已至者, 赠送一本, 未到者, 赠寄一本”。虽然郑

和在西安走亲访友、祭扫六世祖赛典赤墓至今没有直接发现留下碑刻和记载, 但刘序所撰《重修清净寺碑

》证明了郑和到过西安。

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

清净寺者, 西域教率其徒祝延之所也。西域教自唐入中国, 厥徒奉之, 亟诚亟慎。及至赵宗时建清修寺于

陕西鼓楼西北隅。会城人奉其教者萃于中, 翻译诵拜, 然□来林立, 訇訇踵接莫能容。迨元世祖中统四年

(1263年) 六月。肇创此寺于长安新兴坊。街西面东, 名曰“清净”, 分徒之半, 祝延于斯。至大德丁酉

(1297年) , 陕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赛典赤乌麻儿, 大厥崇教, 增广饰治, 视前有加。及我国朝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四月, 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 道出陕西, 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 乃得本寺掌教哈

三焉。乃于是奏之朝, 同往卒之。揄扬威德, 西夷震詟。及回旆, 海中风涛横作, 几至危险, 乃哈三吁天,

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妥得济。遂发洪誓, 重修所谓清净者。乃作前门四楹, 门之

直西为崇楼, 洞门四达, 重檐巨拱, 岿然奇观, 昧爽, 则登斯楼, 呼其徒而拜焉。楼之后为大殿, 广五间,

楹纵七丈五尺, 中为教宗座, 金壁光华, 耀夺人目, 缭以周墙, 阒无尘染。讫然真一清净处也。嘉靖癸未

(1523年) , 其徒复为葺治, 罨以藻绘, 厥模一新, 相与砻石镌文, 以识岁月。掌其教者, 前人姓字, 多所

湮汩, 自哈三传马兴至赵英, 英再传于哈荣, 荣传于赵和, 承和之裔者, 今为钟文, 而副之者花聪, 賛之

者陈敖云。大明嘉靖贰年岁次癸未秋九月吉日立, 长安叶文举刻。

(3) 郑和祭扫先贤墓。郑和在完成父亲墓、先祖墓的祭扫之后, 于永乐十五年 (1417年) 第五次出使西洋

前夕, 到泉州东郊灵山伊斯兰教圣墓朝谒行香, 但其本人没有留下碑刻。曾随同郑和出使过西洋的蒲和日

撰记此事, 并镌凿《郑和行香碑》以志之, 全文如下:“钦差总兵太监郑和, 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 望灵圣庇。镇抚蒲和日记立。”

(4) 郑和派洪保去麦加朝觐。麦加城是全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教徒圣地。作为一名伊斯兰教徒, 能去麦加朝

觐一次, 就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到过麦加, 成为“哈只”。郑和几十年来一

直航行西洋各地, 很可能始终没有去成麦加, 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第七次下西洋时, 郑和利用自己

的权力派洪保、马欢等7人至天方去朝觐, 总算完成自己未了的愿望。 (笔者赞同魏德新先生论郑和曾朝觐

过麦加的观点) 。

由此来看, 郑和祭扫父墓、赛典赤墓、泉州先贤墓, 最后派人朝觐麦加, 是一环扣一环精心安排、逐步升

级的行动。到西安祭扫赛典赤墓是郑和远赴西安的真实目的。难怪仲跻荣、杨新华、刘谨胜、潘卓之等诸

多专家学者也认为, 仅仅为了聘请一名通译 (指哈三) , 便不远千里, 专程赴西安, 从常理上讲, 似乎也

不尽然, 也根本没那个必要。

4 郑和重修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笔者前两度到西安、咸阳寻根, 偶获民间相传明成祖永乐年间, 三保太监郑和还亲自来西安到化觉巷清真

大寺求贤。郑和把西安各清真寺里德高望重的掌教及阿訇全邀请到化觉寺的大殿内, 考问他们的《可兰经

》, 并用阿拉伯语与他们一一对话。这样考试的结果, 他选中了化觉寺掌教哈三作为这次下西洋使团的“

总翻译”……哈三建议郑和在满刺加建排栅城垣和仓库, 作为远航中途的转运站……在锡兰哈三听懂锡兰

语, 识破亚烈苦奈儿企图暗害郑和, 吞没宝物的阴谋。哈三屡建奇功, 谢绝报功晋爵, 只要求重修清真大

寺, 毕生之愿偿矣!郑和曾专门负责营造建筑, 主持修建过不少宫殿和寺庙, 经验丰富, 亲自参与设计绘图

, 选择良材, 选拔能工巧匠, 规定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 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重建得又快又好。重建后,

大寺面积辽阔, 前有大照壁, 内有四进院, 逐次幽深, 布局有序, 殿、亭、楼、台疏密得宜。前院大牌楼

精雕细刻, 飞檐翘角……后院有楹纵七丈五尺的宏伟大殿, 大殿雕梁画栋, 碧瓦丹楹, 雄伟庄严……充分

体现了郑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才能, 也体现哈三和古城西安的深厚感情。

5《明仕元平章政事行省云南故封咸阳王赛公之铭》的历史价值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晨光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郑和史诗》大

型画册, 在第35页中收录一张咸阳王赛公之铭拓片。但其中遗憾的是, 画册未能标注该碑的出处, 只说是

在古籍中发现, 并声称“归葬于陕之说, 值得考订者重视, 因其和咸阳王葬于云南之说不一致”。可能是

云南昆明现存两座赛典赤墓陵的缘故, 学者们生怕伤害了昆明市民的感情, 至今未见考订者文章。2014年

12月29日, 笔者应邀到西安回族收藏家陈晓平先生家, 鉴赏了他收藏的明仕元平章政事行省云南故封咸阳

王赛公之铭的拓片, 比之《郑和史诗》中的拓片更加完整清楚。寻找该碑的下落, 也是笔者此次西安之行

的目的之一。在西安回坊博物馆馆长安和平、海瑞后裔海新田的陪同下, 笔者在西安化觉寺寻到该碑, 然

而由于长期日晒雨淋, 许多碑文难辨。其实该碑最早的报道者为王曾善, 其1933年所撰《长安回城巡礼记

》, 不知何故, 将该碑命名为“三世王记”。又因该碑文甚长, 他未将全文刊出, 使广大研究者失去了解

该碑内容的机会, 成为一大憾事。

该碑的立碑年代为明嘉靖十七年 (1538年) , 立碑者为赛典赤十世孙赛顺祖, 比起赛典赤十五孙马注于清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到西安谒王陵寝早了149年。碑文记载“兹者十世孙赛顺祖公职隆尽后裔之隆, 由

南畿而至陕。竭诚敬以谒先茔之蔽坏, 诚出赀以重修尘腐回之”, 由此可知赛顺祖为南京人。明代陈沂

(1469-1538年) 三世居南都, 被时人誉为“金陵三俊”“弘治十才子”之一, 著有《金陵古今图考》《金

陵名山记》《南畿志》等, 是南京卓有贡献的史志学家。赛顺祖是陈沂同时代的南京人, 故用南畿代表南

京。赛顺祖不在《南滇赛氏族谱》中, 看来南京赛典赤后裔早已另立门户, 辈分字不同于云南。赛顺祖重

修了赛典赤先茔。时隔百年, 马注带其子世麒、世雄到西安竭王陵, 见到的是另外一场情景———“见其

衰烟凄草, 古木孤茔, 俛仰之间, 悲噎长汉, 游子途中, 不觉其泪之珠落也。独恸陵仆藐法, 窃土侵茔,

前此之墓仅余数大, 日复一日, 渐近逼窑”。在马注的所有著作中, 只字未提赛顺祖立碑之事, 可见马注

当时未见到此碑。

碑文明确记载赛典赤“居云南六年, 卒六十九, 百姓巷哭, 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赍经为文致祭, 号哭云野,

于是归葬于陕。曾守仁佐安远济美功臣太师,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咸阳王, 谥忠惠”。

赛典赤十世孙赛顺祖专程从南京至西安祭扫王陵, 断然不会跑错地方。如果赛典赤不是归葬于陕, 何有咸

阳王之称?清代马注在《赡思丁公茔碑总序》写道:“葬衣冠于云南鄯阐北门, 以系滇人之望。子孙扶榇归

秦, 葬于长安东十里铺浐河之岸 (浐水八川之一, 今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谷中, 西北经长安, 会灞水, 入

水渭———原注) 。

马注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就明确指出, 昆明赛典赤墓是葬衣冠之墓, 才舍近求远到西安祭扫先茔。只是西安

赛典赤陵墓护理不善, 较早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众多的赛氏后裔居住在云南, 不知何时何人在松华坝又修

建了一座赛典赤墓。如此一来, 昆明出现了两座赛典赤墓陵。奇怪的是, 赛典赤长子纳速刺丁虽身为荣禄

大夫、平章政事、左丞相、封延安王等职, 死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十年前, 笔者专程到云南大理上兴庄

寻找纳速刺丁墓, 并由大理电视台记者、大理伊协的同志见证了寻找过程。只见黑石垒起的墓茔, 共有数

十冢, 没有任何明确标志, 与史书记载情景吻合, 据当地乡老讲, 其中之一就是纳速刺丁墓。同样是在十

年前, 笔者在玉溪市桃源清真寺后山探访到著名清代伊斯兰教经学大师马复初的墓地, 只见一方阿文碑躺

在麦田之中。2014年7月, 笔者再访上述两墓地, 都得到当地政府和伊协重视, 于是重新修建。西安化觉寺

明嘉靖十七年碑, 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明确了赛典赤归葬于陕。

该碑内容结尾引用了两首诗, 第一首诗来自太祖高皇帝洪武二年御制《祭咸阳王忠惠赛尔文》, 御制诗内

容是“萝槃拒命守孤城, 夷獠谁能保再生?主将宽仁施厚德, 闻风款附不加兵”。第二首诗内容来自成祖文

皇帝永乐二年御制《敕赐元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祭文》, 御制诗内容是“好生恶杀实天心, 全活隆域德

最深, 不独一身膺显爵, 子孙奕世继朝簪”。对照《赛氏族谱》和《咸阳王抚滇绩》, 两首诗虽有个别字

以讹传讹, 但不影响诗意表达。通过明初两位皇帝的御诗表彰了赛典赤的功绩, 更显该碑的价值。

6 赛典赤墓陵或位于西安米家崖
2014年12月29日上午, 笔者在西安市政协副秘书长李健彪博士、西安回坊博物馆馆长安和平、西安回族收

藏家陈晓平、秀色坊摄影工作室童柏念的陪同下, 根据文献的线索, 专程前往浐河十里铺寻找赛典赤陵墓

。数年前, 陈晓平先生曾在十里铺米家崖拍摄了回族墓地。我们一行五人来到十里铺, 只见米家崖安居小

区高楼林立, 原有的回族墓葬地已经踪迹难寻, 好在围墙外米家崖新石器遗址保存完好。米家崖高约50米,

所谓的崖就是一座土山, 应是当地的一座地标, 是遥望古城西安最佳之地。笔者阅读萧军主编的《西安回

族》一书, 得知元明时期西安回族聚居区主要聚中在康村、史家湾、米家崖、南何村、东西曹里村, 基本

上都是临浐河沿岸而居。研究赛典赤家庭史得知, 元代以后派生出二十多姓氏。乾隆年间, 珙县令赛玙在

《赛氏族谱》增注中明确指出:“以及忽、沙、速、米、保、哈之赫赫在人者, 亦不滥入, 为其宗同而姓异

也”。郑和祖父米底纳、父亲米里金 (马哈只) 敕封为滇阳族, 可见米姓与郑姓关系密切, 都是赛典赤后

裔支系, 因此米氏家庭的先祖参加到赛典赤墓陵的护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赛典赤五世孙马哈只世裔滇阳侯, 死后葬在云南昆阳月山。《元史》一二五卷载有《赛典赤赡思丁传》,

说明赛典赤的影响和地位远远高于马哈只。赛典赤陵墓的选择应该是风水佳地, 米家崖崖顶正是理想之处

。《马注赡思丁公茔碑总序》记载马注谒赛典赤陵后说:“幸赖教人朝夕顾盼, 勿伤王崖, 勿掘王土, 勿刈

王树, 勿取王木、石、砖、瓦、勿循情附势盗葬王之禁土, 勿藐国法以凌王之子孙”。“勿伤王崖”正是

“十里铺的米家崖”。纵观历史上的王陵很少与崖相联系, 米家崖可能是一特例。这只是笔者一孔之见,

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论证。如果这一论证得以成立, 希望西安市有关部门在米家崖立碑纪念, 以表彰赛

氏家族对“中国丝绸之路”的贡献, 为当前的“一带一路”服务。

《咸阳世家》的历史至今仍然被南京郑和后裔铭记。2005年笔者重修了《咸阳世家宗谱》, 由云南晨光出

版社出版, 书名由著名书法家顾廷龙题写。[4]前不久, 南京又出土一方清代《咸阳世家》石碑, 碑文共计

十六行、五百五十个字, 落款年代为光绪甲申十年九月吉日 (1884) 。碑中载有“祖先是瞻思丁公元德封

爵为咸阳王”, 以及南京郑和后裔“郑锡萱、郑尚言、郑存兰、郑积仁、郑厚陶”等姓名。该碑内容丰富,

填补了《咸阳世家宗谱》的空白。这些事实表明, 咸阳是赛氏家族的发祥之地, 数万赛典赤后裔的根。

7 结束语
所非儿舍国适宋, 遂家咸阳, 后世代久居其地, 历任要职, 致力于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其大家

族对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为官方认可, 民间传颂。郑和曾千里迢迢到西安

访友祭祖, 重修化觉巷清真大寺, 体现了他对西安的深厚感情, 也表明了其远祖与西安的渊源关系。种种

史料表明, 咸阳是赛氏家族的发祥之地, 数万赛典赤后裔的根, 且赛典赤墓陵位于西安米家崖的可能性最

大。特别是《咸阳世家宗谱》石碑的发掘出土, 更是填补了宗谱的空白, 进一步丰富了宗谱的内容, 证明

了赛氏大家族与中国“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