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03期 9-12   出版日期:2016-09-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地的探索——以金维映故居为例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多元价值取向和大众传播媒介中非马克思主义舆论的影响, 社会上出现了对马克思

主义信仰认识不清、接受不深、信仰不坚定等倾向, 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 打造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地也是我党在新时期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本文提出探索一条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 对于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的可行性、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信仰即科学社会主义信仰, 是指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相信并信奉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及其终极性理想, 即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有

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第一次选择并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到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的主导信仰;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实现了民族化、中国化、大众化, 在理论形态上形成了中国化的两个马克

思主义信仰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带领中

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 第二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带领中国人民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不是自发形成和一劳永逸的。从马克思主

义信仰的本体而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人为本的信仰, 即相信全人类的解放和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

个信仰主体也包括信仰者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没有能够脱离具体的社会

关系而单独存在的个体, 他的思维方式和信仰模式总归要受到社会大环境和个体小环境的综合影响;从马

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而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客观历史规律和客观历史环境的应有感受, 同样受到外

部价值系统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形态、共产主义终极理想通过教育的途径传输给

人们, 通过价值引导和社会发展导向使他们相信、信奉这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并据此指导自身

实践的教育活动。从施教主体看,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政治信仰, 具有阶级性, 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我党历来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 通过一支包括广大教育工作者、

哲学社会工作者、文化艺术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在内的专业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队伍, 确保马克思主义

信仰主导话语权。从受教育主体看, 是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 根据教育手段和要求的不同具

体可分为党员干部、在校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其中, 党员干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果的

直接示范者, 其自身形象和状况, 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和前景, 是教育要求最高的一个

群体;在校学生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共产主义事业的未来,

是教育需求最强的一个群体;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且知

识水平参差不齐, 是教育难度最大的一个群体。从教育内容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个僵化的理论, 随

着时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3]

2 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地的紧迫性及其意义
随着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实践中的彰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辉煌成就的取得, 今天大多数中国人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坚定的, 态度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 在“资”强“社”弱, 反马克思主义

思潮迭起, 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及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国内大环境影响之下

, 有些人开始羡慕和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有些人不敢明确表态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不敢同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信仰作公开的辩论。造成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品质的差异,

同时也反映出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重知识轻信仰、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

任何一种信仰要真正发挥作用, 就必须融入生活, 通过情感共鸣实现价值引领。与人们生活场景同场域的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因为具有先进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唯一性等特点, 能够成功在知识和信仰之间构建起

一座桥梁, 将马克思主义知识灌输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

亲和力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能被后人开发利用的先进意

识形态及其载体的总和。这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

争, 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过程。在长期异常艰苦的斗争过程中各地都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动人

故事, 涌现了一大批信仰坚定的英雄儿女, 这些是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天然范本。依托地方红

色文化资源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利于避免空洞的说教, 实现信仰教育内容具体化;有利于避免单一

的灌输, 实现信仰教育途径多样化;有利于避免被动的接收, 实现信仰教育效果最佳化。[4,5]

3 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地的实施路径
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依据当地特色发扬个性, 更能在受教育群体中引起共鸣, 提高马

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以浙江舟山为例, 截止2016年9月1日, 共有47家国家级、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挂牌成立。其中金维映故居属于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具有比较浓厚的舟山特色。

金维映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岱山县高亭镇, 原名金爱卿, 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领导家乡盐民

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转移到上海, 从事妇女运动和工人罢工斗争, 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委书记和上海丝织

行业党、团、工会联合行动委员会书记。1931年调到中央苏区, 历任中共于都、胜利县委书记、中共中央

组织部组织科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动员武装部副部长。

1934年参加长征, 是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30名女战士之一, 1938年赴苏联学习,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

发后, 牺牲于战乱之中, 终年三十七岁。金维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战斗的一生。她对党和共产主义事

业的坚定信仰是我们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精神宝藏。

3.1 坚持灌输为主, 创新金维映精神的传播形态, 扩大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影响力
灌输是培植信仰的最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客体不会自发形成受教育内容, 必须由施教主体有

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传授。由于金维映自1927年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又因为革命需要多次变

更姓名,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被家乡人寻找到, 1994年才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而且因为岱山单独成岛,

交通不便使得金维映的英雄事迹不能很广泛地传播和学习, 甚至在舟山的青年学生群体中也有很多人不知

道金维映烈士或者了解不深。尽管目前经岱山县政府牵头已经编辑出版了《金维映》、《金维映画册》、

《金维映纪念邮册》, 但就信仰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宣传的广度而言还大有文章可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

为金维映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机遇, 如果能够主动抢占网络宣传制高点, 开发具有吸引力的金维映精神网络

资源和视频资源, 就能进一步增强宣传力度, 实现金维映精神教育价值的最大发挥。例如目前已有金维映

故居拍摄成专题片在浙江电视台“红色记忆”栏目播放, 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今年恰逢长征胜利八十

周年, 可以结合老百姓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热情与关注有针对性地开展金维映精神宣传与教育活动, 实现灌

输教育的常态化和专题化相结合。

3.2 开发利用以金维映故居为载体的教育实践基地, 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
意识形态在其本质上是实践性的, 金维映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为载体展现出来

。1991年7月, 岱山人民为了缅怀自己的优秀儿女, 整修了金维映故居。1995年3月,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为金维映故居题写了匾额。2001年6月, 金维映故居被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故居配有一名专职讲解员并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作为马克思主义信

仰教育的重要一环, 舟山中学、岱山中学、岱山初级中学、高亭小学把金维映故居作为学校重要的德育阵

地,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在金维映故居挂牌成立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但基地建设仅仅是实

践教育的前提, 而不应作为实践教育的成果。信仰教育的作用机理是情感认同, 以情感认同为目标指向的

教育实践应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受教育主体通过对故居的参观, 从而使内心得到触动与感化, 抽象的理性

价值观念得以通过具体的方式输入头脑;二是受教育主体通过为故居服务, 例如担任志愿讲解员、网站维

护员等, 将内化的理性价值观念通过实践活动有效传播出去。

3.3 把金维映精神纳入党建活动,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
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马

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载体和政治载体, 其自身的信仰状况直接引领信仰建设的前景。而金维映烈士的光辉

事迹和不朽精神是我们今天进行党员信仰教育做合格党员的重要财富。

一是学习金维映烈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金维映烈士曾在白色恐怖中被捕入狱, 跟她一同入狱的还有宁波

著名女共产党员胡焦琴 (后被敌人残忍杀害) , 幸免于难的金维映在出狱后没有丝毫退缩, 立即前往上海

投入新的战斗, 后又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凭借坚强的革命意志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

同其他女红军一起作为中国女性最杰出的代表载入历史史册。

二是学习金维映烈士对革命工作的热情。她是活捉反革命分子的女县委书记, 是被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

中华》多次以显著版面报道的扩红先锋, 也是优秀的收粮突击队长, 毛泽东同志曾对金维映领导下的瑞金

县扩红征粮工作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三是学习金维映烈士对理论学习的专注。她天资聪慧又非常用功, 在定海县立女子小学读书的时候就是品

学兼优的学生, 当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更是孜孜不倦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自我提高, 在延安她抓紧学

习革命理论, 在红军大学听毛主席讲课, 在陕北公学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对金维映精神的学习有助于党员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工作热情,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作用。

3.4 把金维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与发展变化起着重大的作用, 占领了校园文化阵地就是占领了学生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高地。金维映的革命思想最先就发源于定海县立女子小学, 校长沈毅是舟山享有盛名的爱国进步

人士, 在她主持下的“女小”是舟山革命和进步的发源地, 每当革命风潮波及舟山群岛, 沈校长和金维映

、王亚璋等进步师生便率先响应。在这里, 培育了金维映不屈的斗争精神、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演讲才干。

可以说, 金维映职业革命家生涯的萌芽就是来源于“女小”。因此, 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校园文

化建设, 主要途径有:一是通过校报、广播、共青团微信号等校园媒体, 加强对金维映精神的宣传, 提高

金维映精神的知晓度;二是让学生通过编排舞台剧情景剧重现金维映英雄事迹, 提升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的

感染力;三是在金维映诞辰纪念日举行校园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纪念烈士, 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的常态化。

3.5 把金维映精神纳入文化礼堂建设, 打造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平台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农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主力军, 更应是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一方面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思想道德建设等层面

有了更高需求, 另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滞后, 更容易受到多重意识形态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之

下, 农村文化礼堂承载着理论政策宣讲、乡风文明弘扬、文明礼仪教化、文化知识传播的任务应运而生。

在浙江, 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

中, 要注意统筹整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 形成这个村子的独特集体记忆。金维映烈士是舟山人民的好儿女

, 是舟山人民的骄傲。依托金维映精神, 建“红色殿堂”、种“红色细胞”, 通过“讲故事”、“拉家常

”、“看演出”的形式将金维映精神纳入文化礼堂建设, 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同, 将其

融化在生活细节里, 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努力打造好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平台。

4 结束语
从信仰形成的过程来看, 学习是人们认识、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追求的前提。马克思

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要关注理论阐释, 更要关注实践的运用。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有利于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识, 提

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