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02期 18-21   出版日期:2016-06-25   ISSN:1006-6977   CN:61-1281/TN
儒家生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春秋时期,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以六艺教人,“仁”“礼”并举,吸引众多学

生。随着孔子思想的流传,孔子逐渐被看做是“儒”的象征,而他与他的追随者,致力于整理、解释和教授古

代经典,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保存和研习古代礼乐,被人们称为“儒家”。孔子死后,儒家发生了分化,但是儒

家的基本信条被他的弟子们所继承。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的含义也有了变化,在春秋、战国、秦、汉以后,

儒家是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曹刚、唐凯麟在《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一书中提出:“儒家思想的原义是由孔子确立

基本的理论形态,经由孟、荀、《易》三环节发展而成的思想体系”。[1] 关于生命思想,吴投文在《论西

方生命思想的理论进路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所谓生命思想,是指人类在各个时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对

生命进行理性思考的观念体系,是超越对生命的感性认识而上升到哲学层次上的思想成果,生命主体观和生

命价值观是其两个主要组成部分。”[2] 所以,儒家生命思想可表述为儒家思想中对生命进行理性思考的观

念体系。

1 儒家生命思想解析
儒家生命思想经历几千年发展,其内涵主要为:尊重自然生命,天道贵生;强调社会生命,“礼之用,和为贵”;

崇尚精神生命,立德、立功、立言。[3] 这其中包含了四层生命思想。

1.1 天人合一的生命本质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取得的重要理论建树,在当今社会仍倍受推崇,影响深远,堪称人类最为重要的生态

智慧之一,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4] 其内涵经过儒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阐释,不断丰富,可以从下面三

方面概括。第一,“天人合一”就是主张生命一体化,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体的,所以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

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要善待生命。第二,“天人合一”就是主张人与天地合其德,强调天道和人道的

一致性。宋明儒者把人称为“天地之心”,在道德上赋予人之于万物的责任和义务,人要用自己的德行爱心

维护万物生灵,行人道便是行天道,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是一致的。第三,“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是理想的天人关系。

1.2 自强不息的生命价值观
自强不息是儒家在论述人生价值、道德追求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它集中体现在“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象传》)中。儒家认为

,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人生理想,走向成功,达成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

发奋图强和坚持不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乾乾进德修业。[5] 儒家认为德业

双修的人才能称为君子,自己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成长,也要帮助他人共同成长,永不懈怠。第二,遵道而行,不

暴不弃。儒家学者强调在乾乾进德修业的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即使遇到逆境也不半途而废。第

三,积善不止,至诚不息。儒家学者认为,人的道德功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做一两件事就能达到的,

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1.3 敬畏感恩的生命伦理观
儒家思想表现出一种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和浓郁的感恩意识。敬畏生命是贯穿儒家的一个感情基调。《周

易·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可见“生”的意义和价值之大。一草一木,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天

地好生之心的体现,都应受到珍视和善待。此外,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也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生

命尊严的维护。感恩意识的充分放大是儒家思想的又一重要特色,它把人放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进行定位,如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观念,而这些观念的核心都

是“感恩”:忠是报君恩,孝是报父母恩,节是夫妻间的恩情,义是兄弟朋友之间的恩情。当然,现代社会背景

下,人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儒家的感恩意识。感恩,一方面是社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感恩意识的放大

化使社会充满人情味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带有殉道意味的感恩行为等。

1.4 修身养性的生命教育观
修身养性是儒家生命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是修身养性的楷模,如孔子养自省之心,孟子

养浩然之气等。儒家所说的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途径和方法,是

“修身”的一套完整实践方案,条目之间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6] 格物就是要求一个人对客观事

物进行研究并掌握知晓他们的规律。致知就是通过“格物”了解事物的规律,掌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把

自己锻炼成一个知识渊博,智慧明辨的人。诚意是一个人做事的动机,也是修身的基础。正心就是把心放正,

对事对人不存成见,不独断专行,堂堂正正、无私无畏。此外,儒家的修身养性有别于佛家的苦行和禅宗的坐

桩,虽然都要靠毅力和坚持,但没有那么枯燥。它把修身养性寓于游戏之中并与生活乐趣紧密结合在一起,如

“六艺”便是教育和游戏结合的产物,这充分体现了儒家修身养性的生命教育特点。

2 重拾儒家生命思想的意义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2.1 重拾儒家生命思想的意义
(1)理论意义。当前,大部分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生命教育模式的借鉴或引用,而立足于

本土实际,挖掘本土生命教育资源的研究尚属凤毛麟角。这一方面源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对人们的冲

击和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习惯于借鉴西方,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表现。复兴儒

家思想,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整理研究其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找出其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耦合

点,是对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的丰富,也是对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本土研究的有益探索,将会推进中国特

色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进而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

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第一,大学生生命状态中和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给生命教育工作者提出

了现实课题。“生命”引发的种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育科研人员不仅应

当敏锐地关注这一问题,而且应当以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从中捕捉现实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回答。以儒家生命

思想的独特视角,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了“儒家式”回答,是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种创新,同时又是儒家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一次创新。这种创新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在

当下社会背景下的独特应用。

第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在实践上给新时代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因此,要善于在进行相关理论创新的同时,必须不断充实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改进生命教育策略

,尽快构建起传统文化和现代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体系。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促进青年学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通过高校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活动探索和经验积累,不断创新我国生命教育活动方式,并在全社会生命教育实践中直接

应用。

2.2 儒家生命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从对儒家生命思想的解析中,可以看出儒家生命思想与大学生生命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对于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有较强启示作用。

(1)和谐生命。从生命本质来看,儒家生命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大学生生命教育中

的“和谐”不谋而合。“和谐”,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人的和谐,更是个体生命身与心的和谐。人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生命物质的存在,遵循生物发展的新陈代谢规律,需要通过与外界自然融通

,相互间完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生命的新陈代谢。人类要生存与发展,首要考虑的就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所以,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人类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在

向自然获取生存条件和发展资料,而是以一定方式联合起来,在自己的联合体中获得直面自然、战胜自然的

力量,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联合就是社会关系,延伸到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就是人际关系。儒家以仁

调节人际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以期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人们在与自然、与社

会相互作用的同时,也是人与自我相处的一个过程。追求身心的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生活信念和人格理想。

(2)顽强生命。从生命价值看,儒家生命思想追求“自强不息”,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发

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强不息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根本途径。自强不息不是针对有肢体残疾或者

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而是针对每一个学生,不管先天条件、家庭背景、现实生活状况,自强不息始终是每个

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别是在当下,一方面社会高速发展,国家正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日益接

轨融通,作为新时代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生置身

于多元文化与多重价值观念碰撞中,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矛盾都不可

避免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在此过程中不迷失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强不息显得

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祖辈、父辈都是从艰苦年代中走出来的。经受

过苦难的父母舍不得让现在的大学生受半点委屈,所以当代大学生是在备受呵护的环境下长大,缺乏自强不

息的教育环境和体验。而现实中,大学生却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如思想的困惑、求知的艰辛、就业的压力

等。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正视挫折,适应社会,自强不息教育迫在眉睫。

(3)感恩生命。从生命伦理看,儒家生命思想对生命表现出“敬畏感恩”,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与大学生生

命教育的要求一致的。人只有对生命敬畏了,才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近些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和暴力他杀

事件频繁见诸媒体报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生命意识的淡薄,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生命教育最

基本的教育要素就是要让学生接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警示教育。当然,敬畏生命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对

生命的一种责任和感恩,是一种担当和珍惜,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人只有对生命心存感恩,才会把握生命

、热爱生命,所以要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心存感恩,并丰富它、提升它。只有让大学生感恩生命,才能让

其得到深层次的生命教育体会。

(4)提升生命。从生命教育看,修身养性既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

它将贯穿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始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如何,最直接的反应和体现就是大学生个体的修

身养性情况。儒家生命思想中所包含的修身养性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直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所用。从指导思

想上看,儒家崇尚的“仁”对当今大学生来讲是一个道德范畴的规范所在,指导大学生以“仁德”之心对待

一切生命;从实践行动上看,儒家所提倡的“学思并重”、“反省力求”、“慎言力行”等都是操作性较强

的方法论。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大学生受其影响对物质利益过分看重,急需一个有说服力

的理论支撑,儒家提出的“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等观点,可以用来教导大学生,端

正对金钱取舍的态度,在面对物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利”要保持理性约制,不苟取

,不妄得。

3 结束语
儒家文化是影响中华民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它能够长期占据主流文化地位,正在于其

“阐旧邦以辅新命”包汇融合的体系。儒家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式的“穷辩思久”的观念,这种观念保证儒家文化在社会的不断更迭中能与时代相适应。在大学

生生命教育中融入传统儒家生命思想,既是对生命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本

文对儒家生命思想和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结合研究,期望能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一些

益处。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得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发展,也希望大学生在民

族优良传统和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中找到一个发展自我的平衡点,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让生命变得

丰富而美丽。